身體語彙的內與外《4》、《2》
4月
28
2014
2(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9次瀏覽
鄭惠文(藝術文字書寫者)

進入陶身體劇場的場次,是非常偶然的事情。其實一個不常看表演的人,在影像傳播的牽拉之中,非常偶然地重新進入這個小時候嚮往的表演舞台。上月底在台北,陶身體劇場在新舞台關閉前的倒數演出。

起始,幕快速揭起,黑暗中亮起一兩個雙面黑、衣服反正不分,然後隨著燈光逐漸浮現出四個。即使最後幕剎然落下,舞者演員在後方急促的呼吸聲依舊響遍全場,演員們動作展現十分之熟練的乾淨俐落,正如舞作的純粹性,像千錘百鍊後自然反應的行雲流水。但那絕對不是任何舞者都能完成的舞蹈,每一個轉身、每一個極細微的肌肉轉動,是那麼違反自然律動的自在流暢,像是帶有某種東方獨有的哲學身體才做得到的境界。於是你想起了雲門舞集的肢體,思忖也許這正是林懷民對他們如此加愛的原因起點。

對我來說,相較于於雲門的肢體,陶身體劇場又做得更大膽、更具當代精神。不用說《4》的動作極度困難也極度耗費強大的身體能量,考驗著舞者演員的身體技術與體力;還有那些一再反常運動慣性、從所有可能的既定身體律動中脫出的反覆,陶冶讓舞者一再運用頭部與人體最脆弱的脖子創造肢體視覺,對我來說更有超越視覺之外的意義——對舞蹈家來說,頭頸的舞蹈能夠大膽甩動,實則伴隨相當的風險與危險。而無髮飄動的牽絆,也是任何既有體制下的舞蹈家們需要跨越的一層心障。

然而在這樣甚而巨大的風險中,你看到舞者演員們累積的準備更是深切極致,冒險與抵抗正反動著傳統舞蹈、傳統現代舞、當代的現代舞本身——他們無髮細膩扭動的核心主題,創出一條誰都沒有走過的空間身體,追尋完成舞作動作與意義之下是自我荊棘的執著。

特別的是,隱藏于視覺之外、存在於藝術家自身的意識與擴張,音樂成為一項極重要的提示:即使演員們與音樂關係乍看若即若離,像是旋律比節奏重要、不想被傳統數拍子綁住的境界,他們把重心向下沈,控制所有關節,融合曾經累積的所有中西式訓練,貫通而專注於自己。

作品《2》,趴在地上的雙人演員,就像是沒有完整的腳能去自主自己的人,他們依賴地面,完全不特別用力反抗地心引力,即使也能撞出精彩的跳動、移動與互動。但從音樂的特性,我認為小河的音樂讓舞作的詮釋帶往「(巨大)媒體」之下個人反應,《2》,便意指著某種被控制的媒體時代中,兩個人牽扯羈絆的對話與生活。我認為這齣舞是陶冶發自生活、非常帶有私人經驗的創作。

而作品《4》,人們總之是分不清是前方或後方的演員,反身穿著墨綠色的大垮衣及飄飄鬆大的極黑染褲,演員們臉塗黑,分不清是前方或後方,甚至肢體動作也刻意讓正身演繹背面動作,衣服穿反,肢體躍反,全都的所有是反面,曲兒跳跳,人幾乎不存在著所謂正格的正面。音樂,仿北京街坊傳統樂奏的人聲搭兒登登鏘筐起兒瞪,從「樂器」換成人聲,搭上非樂譜標記音性的大提琴樂,你想起了陶身體劇場在北京的排練場,街坊的環境之音穿破在具有肢體累積的文化底藴中的現代舞,多重的文化樂聲,混搭成一個人存在于當代中國的某種孤獨之境。

這讓我聯想起幾個中國當代畫家,例如曾梵志或者張曉剛畫中掛著一致面容的人物,所指涉的複雜情狀。但《4》的人物更從同質性的人群中發展出更新一層的語言——沒有所謂正方、全都是反面。在極致純粹的問題意識與主題反覆之中,作品巨大現場能量與極細緻美感的肢體之外,浮現出核心的意義——即所謂的創作思維。富天賦的鍛鍊與現場身體空間美學之外,隱然地、隱晦地、曖昧地看到了當代生活框架的特性與政治性。

總而說,陶冶作品的創作質感,所具有的專注性與純粹性,在無論何種領域的年輕藝術家中都是極度少見的。舞作之外,那股極度堅定的創作態度,意味著藝術家本身的生命質感、生活韻律的真實性格,選擇摒棄時代帶給我們五花繽紛的千樣取捨,願意捨棄三千弱水只取一瓢,是他的創作能以在這個時代突出的意義之一。我這麼認為。

藝術家有些不會明說的話語,你會不會也看到了呢。

《4》

演出|陶身體劇場(北京)
時間|2014/03/28 19:30
地點|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不論是複雜的路線、還是動作的位移,始終保持著同一菱形。這是這支舞給予這四位舞者最難的考驗,在動作的一致性以及動作不斷持續的情形下,舞者如何在菱形的限制內保持相同的動作路線。(陳諭瑋)
12月
20
2016
四邊形的總和在舞台上看似孤獨,但因為孤獨的總和讓他們相互依偎著,肢體所建構的點線面依舊相聚了,總和集結孤單的重量,呈現出了一個孤獨的總和。(盧子涵)
12月
17
2016
舞者在臺上不僅呈現的動作是一樣的,就連身體控制的能力、舞蹈風格都在同一個水平,無特別凸顯的舞者。編舞者對於舞作沒有特別說明舞意,舞作中也沒有過多的動作,以簡約主義為創作的基礎。(賴郁旻)
12月
16
2016
透過新型態的中國式抽象舞蹈,表達出對中國抽象藝術的再思索,並加入了西方極簡主義和科學抽象思考的數學元素,在精準的計算、重複與推疊中,將身體純粹形式化,充滿理性思考的科學邏輯。 (張懿文)
11月
16
2016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