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嫉妒與憤怒《游泳池(沒水)》
5月
26
2014
游泳池(沒水)(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3次瀏覽
蔡敏秀(清華大學台文所學生)

極簡的舞台場景;不刻意塑造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差別;不在場的「她」,偶爾出現也只是演員以不同音調呈現;沒有換裝,只是帽T上帽子戴與不戴的差別。無論是場景或角色配置上,導演都刻意的「精簡」,於是被凸出的便是貫穿全場的「身體律動」和「聲音」了。若是剝除了身體律動,《游泳池(沒水)》充其量就只是四個演員合力「說」了一個故事,但是配上極具張力和象徵意涵的身體律動,演員們也不僅是「演」了一個故事,而是「展現」了一個故事。

戲劇的一開始,筆者對於這樣與台詞毫無關聯的身體律動感到疑惑,甚至懷疑其必要性,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漸漸發覺,律動才是整齣戲的精華所在。律動表現出藝術家難以言說的矛盾的「感覺」、被友情包裝實則壓抑著的恨意、創作過程中的撞牆期、朋友發生意外時的慌亂和興奮感等等情緒。當藝術家們被游泳池吸引,甚至動搖了他們的信念時:「讓這些痛苦,在那一下下,過去。我們怎麼可能救得了每一個毒蟲的小孩?」,律動變成輕快的、不那麼沉重的划水的姿勢和跳繩。當朋友終於對他們坦白,使他們感到解脫之後,他們覺得小圈圈好像又「團聚」了,「夢想還很美,人生還好長好長」,演員說出這些台詞時,搭配的不再是抽象難懂的律動,而是一字排開,面對觀眾,預備向前跑去的律動。從身體律動的節奏和章法,可以感受到角色的情緒,這絕對比直接說出來更有感染力!

除了身體的律動和抽象的扭曲之外,聲音是《游泳池(沒水)》的另一個重點:藝術家們原始的獸性以動物的聲音象徵,乍到游泳池時,他們興奮地幾乎忘了自己是人類,拋下了他們以往關心的種種議題:貧窮、愛滋、毒癮等等,面對游泳池時,他們退化成只有簡單欲望的動物,他們再也不用理睬那些沉重的使命。另外一個情節又出現大量模仿動物的聲音是他們嗑藥之後,以往在電影或其他文本中,對嗑藥後的描寫都是出現大量幻覺,但幻覺很難在舞台上呈現出來,筆者認為,以動物的聲音來表現嗑藥後的姿態是很獨特且精準的,嗑藥的人們只追求簡單輕鬆的快感,對感官刺激的追求可以讓人短暫忘卻人之所以身為人,而與動物不同的沉重意義。

《游泳池(沒水)》處理的議題是藝術創作中最令人惱怒的問題:才華。有才華而且成功的人被排擠到藝術家的小圈圈之外、被醜化、被描述成一個矯情的人。沒有才華卻又嫉妒著別人成功的人只能報復:消費別人受傷的身體,或者乾脆刪除相機中所有的檔案,燒毀所有洗出來的照片。沒有才華的人似乎只能在旁邊使些小壞、被有才華的人支使,然後被滿腹的恨意和嫉妒搞得怒火中燒。然後再也沒有別的了,掌聲仍舊不會歸於自己。《游泳池(沒水)》非常殘酷地揭露了關於藝術創作的黑暗面:有才華的人居高臨下,沒有才華的人只能聚成一個小圈圈,然後安慰自己,沒關係,「人生還好長好長」。

《游泳池(沒水)》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4/05/17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八十分鐘的演出裡,演員大量運用肢體表述情感:跑步、跳躍、伸展甚至伏地挺身,回歸最原始的身體感官,簡直像一場近距離的肉搏。透過飽滿的肢體語言,觀眾也跟著被裡頭歇斯底里的能量感染。(孫翠蔆)
6月
17
2014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