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告別的渡鳥《車站:渡鳥》
6月
23
2014
渡烏(迪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7次瀏覽
徐瑋瑩(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兼任講師)

車站,意味著旅行;可能是出發或歸來,可能是旅程的過渡。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有匆忙趕時間的過客,也有漫步靜觀的漫遊者;有身障人士的兜售,也有社會邊緣人的乞討。與此同時,依依不捨的離情與團圓興奮的激情,也都在車站輪番出現。車站,上演著人生百態,與人情冷暖。

車站的意義,對今日習慣快速流動的人而言,是不同於過去習於安定生命形態之人。昔日,車站可能是遠離故鄉,出外打拼的起點。遊子雖懷有闖蕩打拼的心情,但與故鄉的鄉土之情卻緊密相繫。甚至,外出打拼的目的是要將豐饒的資源帶回給家鄉。而今日,車站即便是遠離故鄉,出外打拼的起點,但年輕一代的旅人已不再懷有濃濃的鄉愁。似乎,生命即是一趟無止盡的旅行,似渡鳥般的旅人只是短暫的渡過生命的每個風景,不再留戀安定,也不再對任何風景懷有強烈的聯繫。由旅德十年的青年編舞家吳思瑋與德國街舞工作者Martin Klukas共同創作的《車站:渡鳥》所呈現的舞蹈意象屬於後者。

演出將舞台從黑盒子劇場移到公共空間:火車站,演出的內容平行周邊發生的場景,即人際間相遇與離別,或匆匆來去的景象。車站內四周的空間佈置,電梯、剪票口、指示牌、廣播聲響,與來來去去的人群皆成了演出的一部分。舞作以感傷低沉的朗讀聲開始黃勁連的詩作《渡鳥》,詩中充滿對故鄉的懷念,與迫不急待返回故鄉懷抱的心情。過程中,車站廣播傳出開往屏東列車的上車訊息,更增添此段濃烈的情感。但,舞者的表演,尤其對於「告別」的情感表達,卻與這段引子有對照性的反差。舞作將詩作「告別」(故鄉)割捨不下的濃烈強感,轉變成不得不的離愁與無能抵抗的宿命。於是,告別成了迎接新的未來的希望。

表演在高雄車站裡不算大的空間中進行,同時,在演出空間內還設置一個僅容一個人張開手臂大小的透明、如盒子般的空間。此空間是舞者沉思、休息或換裝的空間,它似乎象徵著旅人暫時的休息與窩身之處。其中一段,舞者在此狹隘的空間內射紙飛機,紙飛機不斷撞壁的景象,似乎隱喻此空間亦是旅人被困的心靈。於是,逃脫與奔向自由成為必須。但旅人決定如渡鳥般的旅行,卻隱藏著掙扎,而非對過去全然的釋懷與放下。飾旅人的女舞者,身著黑色長禮服,似乎表徵自我沉重、甚至糾結的內在情感。她手部與上半身具空間與節奏張力的動作表現,同時,不斷重複每段的舞蹈斷句,猶如透過身體表達內心的掙扎與尋無出路的懊惱。內心情感的張力在看似冷靜的表情下,凸顯出現代人不得已的內斂。

是甚麼原因使旅德十年的吳思瑋創作此主題的作品?德國福克旺的求學與碧娜鮑許舞團的經驗,是提供舞作創作風格與演出技巧的基礎,但我揣測這是編舞家吳思瑋的生命寫照。當狹小與極度競爭的台灣無法提供年輕人發光發熱的舞台時,「渡鳥」成了生命的選項。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尋找一展長才的舞台,以及自我肯認的生命價值。

渡鳥們擅長告別,習慣告別。或者,為了追求人生的舞台、心中的理想,渡鳥們必須練習告別,直到告別成為生命中的常態。

《車站:渡鳥》

演出|迪迪舞蹈劇場
時間|2014/06/07 19:30
地點|高雄車站3F候車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