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女性的心情風景《一個人的旅行》
11月
21
2014
一個人的旅行(背包客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4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一個人的旅行》是背包客劇團繼去年創團作《星期一的京奧之旅》後推出的第二號作品,同樣為團長周力德擔任編劇導演,持續以背包客與旅行作為創作的出發點,探索小劇場的身體與表演。以「一個人的旅行」為題,以為暗示了時下文青必備的流浪、出走,直至戲尾到頭來才恍然發現,這齣戲既沒有空間變換的風景、沒有異地的情調,更沒有偶然相逢的邂逅、也沒有擦身而過的喟嘆。有點出乎意料的安排,周力德顯然對於旅行有完全不一樣的閱讀。

整齣戲圍繞在畢業多年的三位女性各自的日常生活上,雖然曾經是大學同學,但彼此不算太多的交集,有傾訴關心,也有爭執抱怨。三位女性中,一位是看似獨立以編輯維生的王虹慧(廖梨伶飾),一位已經是一雙兒女的母親林佩娟(仇泠飾),一位則是耽溺在愛情預言之中,受了愛情的創傷卻仍念念不忘的陳巧芳(王于菁飾)。故事非常簡單,虹慧被她的母親逼著相親結婚,原本稱得上生活自在的獨立都會女性,反而在無奈而荒唐的相親中,開始失去自信;在一次河濱公園的散心,遇見了許久不見的大學同學佩娟。兩個人偶然「旅行」的相遇(甚至連城市都沒有離開),卻讓佩娟對虹慧感情關係充滿好奇(或是關心?),虹慧虛應故事的回答,反而開啟了全劇「單身或是婚姻」詰問。

換句話說,這趟連城市都沒有離開的旅行,除了河濱公園,主要的場景安排7-11、佩娟家附近的社區公園、巧芳與虹慧的家(兼工作室),穿插片段的捷運車廂、中醫診所、麵包店等,一個人的旅程顯然不是文青安排好的流浪、不是(出乎)意料的小確幸、也不是我以為背包客的瀟灑與放下。相反地,一個人的旅行,是虹慧在媽媽結束單身的期待下的抽空喘息(這麼關心女兒婚事的媽媽,身影卻至終都是孤獨的);是佩娟婚後好不容易以為可以有的自在,沒想到暫時擱下了孩子與丈夫,還沒出城,就心心念念家人,買了孩子的禮物立即回返;是巧芳根本無法開始一個人的旅程,在劇終以光鮮亮麗的一身網球短裙,選擇了回到曾令她墮胎置之不理的前男友身邊。周力德顯然更關注何謂一個人的生命風景,遠勝於彷彿可以切割日常生活的旅行。

儘管周力德的巧心設計了脫俗的旅行,在劇場表演上仍有一些不得不點出的問題。首先,故事缺乏推動的敘事動機。雖然劇情主要是以虹慧為軸,但全長100分鐘,觀眾在找不到可以期待的事件下,只是(能)跟隨著虹慧的心情起伏,過於抒情的(配合著爵士樂作為背景)劇情敘述,觀眾很容易失去認同的焦點。其次,在牯嶺街小劇場封閉的空間中,在大量演員的對話中,雖讓專注力集中在語言上,但適當的場面調度,應該會讓表演更精準,也減少演員因鏡框式舞台的演出卻必須近距離面對觀眾的侷促。最後,相較於利用非劇中角色的演員(例如抽象的捷運乘客等)所達到對單一舞台背景的情境轉換效果,成功達成抒情的意圖,但寫實的表演手勢,如模擬開門、打電腦等,卻讓每一個演員及其扮演的角色表演略顯瑣碎,似乎也未能達到創造角色與空間關係的用意。

《一個人的旅行》

演出|背包客劇團
時間|2014/11/15 19: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