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了殼的蟬鳴《繼承者》
12月
06
2011
繼承者(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7次瀏覽

2011/11/17 19:30

2011/11/24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四連棟

文字 鄒之牧

《繼承者》是驫自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作品,恐也是它至今最好的一件作品!所揭櫫的思考形式與深度,國內舞壇怕仍是未能望其項背!

橫跨三週的演出,週週不同,視為一個整體。加上日間、週間原地的裝置暨聲音演出展,本身即為一個概念的展示。標題《繼承者》其實沒多大的意義,現場場域架設起來的定義、當下的「發生」,才是關鍵。然這戲劇一般的標題,卻給了這舞值得深思玩味的厚度。

第一週的演出,九名穿著黑色西裝的「型男」,在觀眾不設防中,先行於布滿裝置的場地一角展開舞作,即是風捲殘雲地揭示了主旨「強勢領導」的基調。它令你追逐,完全不可掌握將要有的發生。表面上你可選擇要看的,但事實上是你不遊走,就可能看不到全貌!九名表演者,分別在不同點「狹路相逢」捉對廝殺,或暗自作著什麼?暗黑的場地,我其實是處在極大的不安中,飢渴地撇下這個、去看是否還有「更精彩」的?我想及今春在紐約看的當時很夯的”Sleep No More”,莎翁的《馬克白》(“Macbeth")被拆解進整棟旅館的各個樓層同時發生,疲於奔命!永遠不饜足、緊繃,這或許就是它要設定的!況且,你沒有椅子!

四連棟空曠的場地,暗黑裡,「機關」處處:不熟悉的裝置──電路機板匯成的如地理模型的蜿蜒星河(裡面可有人居住?)、顫危危看來隨時有倒塌之虞還有水泥沾痕的鷹架、澎風會出大聲的塑膠廣告招幔……。我們搜索著可能的發生(happening),一如表演者,行走午夜,尋找友伴,也找尋敵人!極佳的肢體動作在此閃現,新人劉冠詳呈現著迷般的精力和彈性,亮眼!奇異地,即便九人如此各行其是,或有孤獨,或有交手,肢體語言卻都呈現著統一的身體語彙、一致的動力強度(energy level),看似同屬於一個世界、同一不知名場域裡的共生生物。

第二週則是靜謐得多的變奏,將上述的場域界定推到極致!我們有如進入一個地下的……「巢穴」;場中央倒吊的漁網,也如蛹、或……有生命的繭?內裡有燈,網被撐開。這週,我們有空細看這些個人;或稱,認識這些角色,細看這個舞。我們看到一個男生抽搐卑瑣地穿戴上衣鞋,有如地底世界的無聲蟲,焦慮、被動、制約地生存著;另一個髒兮兮的男人過來,鬼祟地取走他遺留的板凳……;高大的光頭男Mauro Sacchi成功地製造著歧異的畫面質感。此次選角多樣,質地殊異,繼《我》之後,進一步大量進用的戲劇演員,製造著效果。高大的Sacchi把小個兒的劉冠詳高舉頭上,音效如鳥嘶吼。

這週音樂有著大幅表現的空間,初始空景演出,聲音飄渺幽微,鬼屋一般!中段又全面轟隆,如重機壓境;間雜以調頻的化外之音!我們看到中等身材的另一名外國舞者與周書毅場中央交手。第一週獨自玩著板凳各種變化的周書毅以踮著腳尖、或抽搐、或手腳略微僵硬的語系予以應對,凡遇眼神將交錯即自然轉開,表現極具說服力!由以色列天團Batsheva巴西瓦出身的Shai Tamir自有著一身瀟灑放鬆,非常適合驫的身體,被賦予重任。綜觀動作多為骨盆處的移轉,以中軸為準的移位,和驫的肢體語彙畢竟有所不同,穿著於是也較「正常」的休閒服,整體顯得較為獨立、突出、清新,最終占有板凳。王靖惇、周浚鵬兩外型質感相近的演員也在長凳上製造了雙胞胎般的畫面。這是個敘事性強的舞,充滿了故事性。魏雋展也收束著內有發聲裝置的保麗龍球,如養鳥人,一時雛鳥啁啾!末了由他拖拉著一長串風扇的鐵網與亮起的燈泡──如蛹的內部,揚長而去,默劇的手法,表情有些誇張,但創造了另一種味道。

第三週則是一掃先前的衝突撞擊、蓊鬱晦澀,視覺清朗、光潔許多!少了那麼多的「障礙物」,場上單純,五個碩大的白色氣球,甚且漾著「童趣」!開場同樣空景的演出,聲音也清靜簡單。Tamir帶頭,在場內繞起圈來;前兩週都沒出現的「第十位」,蘇威嘉,就這麼自然地列身其中,沒有也無須交代!最後是周書毅,那「永遠的他者」。Tamir的身體仍是中軸的團轉,其他的人一手高高舉起,像第一週九人的一度齊齊迎向一方。是迎向什麼?等待外星人嗎?500坪的場地,在刻意被安排在極外圍的觀眾坐著看來,遠方成了仰角的地平線。於是場上的氣球、人物、一切……,都成了地平線上的無盡風景,如同第一、二部曲不斷為我們展開的:一頁頁的造景影像。

只是,這次,看得更清楚了!我們於是看到這回都穿得很「正常」的男人,一個個佇立在錯落的柱前,整體影像如個被荒棄的廢城,因著什麼原因──這原因一、二部曲從來不給答案──彼此間永遠沈默,人跟人的關係,可能是秘密結社、可能是暗巷鬥毆,可能是任何……,但沒有一絲溫存。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群男子不斷成了一列指針般地成排繞圈,間或掉出/脫隊成了街頭的結黨、或是周書毅那樣旁觀他人的作為,或爭先恐後一時興起,當街玩起遊戲來!……燈光出現變奏,只有那五個氣球微弱的光暈,我們看到球上竟黏著寫意的蟬(屍?殼)!似曾相識的雙胞胎畫面再度出現,其他人躺平,其一「蟹」行走在他人之上,「枝節」的身體,似以四肢的長度為限,驫群特有的語彙。

這週把舞壓到最低,我們看到周書毅把最靠近身體的氣球拉低,就這樣了,餘任聲音在空中奔馳。我們感受到速度、強度、位置、方向,還有色彩!是的,聲音也有色彩。還有共鳴的層次!

終場以周書毅與Tamir交手,背景出現震顫的聲音,其他人兩兩相擁,又試圖跑掉。震顫的聲音終擴大成蜂翅/蠅翼的群舞亂飛,危機擴大,相對場內的「大風吹」!終,眾人又回歸成一列,擠在兩根大柱子間,不斷喘著氣,但仍乖乖站著。這無疑是今年最重要的表演節目之一了!

最終每人繞著自己的柱子旋轉,如梁朝偉的《花樣年華》最後在柬埔寨嗎?猿聲啼叫,聲音裡,有著鳥叫、古遠的二簧琴、疑似西藏的號角……!有人開始離去,不知何時,側門已打開,清風陣陣,周書毅是最後一個離去的。每個人都目無表情。就是這樣,沒有試圖詮釋,只有發生。

這兒建構的,是個場域,一如空無舞者的展覽場上,觀眾會想像曾有的發生。展覽單張教導了我們一個詞彙:”soundscape”音景。離去的,也是一個場域。一無留戀,或,一無所感。「這就是我們繼承的」嗎?

從《正在長高》到《繼承者》,驫的這一步,一點也不令人驚訝!但仍且容我為它達成的如此形式,及精密的演練,鼓掌叫好!

《繼承者》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1/11/10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