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父權框架的女性情慾《紅與白》
12月
01
2014
紅與白(陳又維 攝,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1次瀏覽
林芃瑀(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職碩班)

花,樣態柔美、嬌豔芬芳,常用以譬喻女性,特別是美麗的女子,古今中外皆然。而《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故事,便從一個物化女性的篇名展開。由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改編的舞作《紅與白》,除參考文本以肢體敘事外,在演出手法上重視色彩配置,如野獸派畫風將紅、白、黑抹上舞台,嘗試以色塊表達強烈感受,顏色也蘊藏了多重意涵。

開場被一片黑所籠罩,每對舞者如卡農般不停重複一段排舞,舉止依循既定規範運作,機械化且了無生氣。落單的女人近似哭泣的笑聲滿是嘲諷與悲傷。故事接續進行,孤立的白,佇立馬桶旁,馬桶是小小的心靈淨土是可以暫時逃避鄙視與折磨的地方,然而眼睜睜望著奔放的紅與男人激情共舞,卻更顯淒涼。

白的專屬音樂,同《海上鋼琴師》樂曲《The Crisis》刻意讓兩個無法融合的音符延宕重疊,不和諧音程似誤觸琴鍵,而這種不諧調卻成為觸動人心的缺陷美。破碎的關係、殘缺的愛(也許根本無愛)與自小就灌入腦中的信念糾纏,白的委屈與矛盾就這麼投射在舞蹈上,抽搐般的動作時而瘋癲時而端莊,糾結的讓人哽咽。

串場舞蹈,舞者們伸舌像是舔拭投下的光束,而後不停向彼此哈氣、喘息,用口舌進行演出。唇、舌同為慾望象徵,可親密亦可攻擊,舞者從相互輕吻肢體轉變成全體吻著同一位毫無反應的女舞者,貌似Pina Bausch《交際場》中某片段,多位男性包圍一名無法動彈的年長女性,眾男粗暴的親吻、撫摸、擺佈她。或許暗喻著父權文化根基深厚,女性仍舊無法逃離任人擺佈的命運。整個舞作,以慾望鋪陳貫串,雖中間也有描述男性在多重角色裡的掙扎,但總體而言多以肢體表達躁動的男女情慾。

接近劇末所有舞者歇斯底的尖叫、嘻笑,發狂似的拉扯、扒光彼此的衣服,看似親暱激情,卻也充滿了憤怒與攻擊,最後所有人僅剩肉胎,如全身赤裸的癱在舞台上。此景不禁聯想電影《香水》葛奴乙(Grenouille)將被處死前,身上擦著殺害多位少女才提煉而成的香氛。少女的費洛蒙隨風飄散迷惑眾人。著迷的群眾失控的在行刑廣場脫下或撕扯旁人衣物赤裸雜交,隨著視角拉遠,地面滿是膚色蠕動的軀體。

在慾望蒙蔽理智時,就只能依著原始本能動作?或者,這一幕只是編舞者別有用心安排的線索?當身著肉胎癱軟在地的舞者們,漸清醒並錯愕羞愧的拾起散亂一地的衣物穿上,此刻女性舞者身上已非原本的色彩分明。舞者的服裝不是全然的紅或白,而是紅、白、黑組合的色塊,彷彿女性已成為有能力決定的主體,跳脫男性霸權下的社會角色,開始決定自己的身體及慾望該以何種方式呈現。爭取身體自主不等於認同濫交,而是卸下父權定義的性別原罪坦然面對情慾。坦然自若的面對,且對行為負責,對身體負責,當然也對關係負責。

雖失控的慾望不分性別,但社會卻給予不同的標準,並狠狠貼上標籤。同樣的行為男性將之包裝為風流,女性則淪為淫蕩。男人在辜負眾女子及友人時,從未意識到自己的虛偽與不忠。當依循父權制度設定的道德規範,漸被眾人奉為圭臬,處於社會脈絡下的人們,即便女性本身都將之內化而不自覺。

張愛玲用反諷的情節讓白玫瑰不再天真純潔,紅玫瑰不再放肆冶豔,藉以打擊自我中心的男人,無奈文中女性最後似乎也只能屈就於當下的大時代。《紅與白》由顏色開始,由顏色結束,或許為配合文本,編舞者鄭伊雯於結束時再度安排每對舞者跳著似與開場相同的排舞,舞劇在雨聲中結束,不像是寂寞倒像是落寞。紅玫瑰與白玫瑰、性與不性、幸與不幸?說到底也沒人具資格批評孰貞孰蕩,雙重標準的矯情道德責難,無疑是父權社會下的反射性批判。

《紅與白》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4/10/31 19:30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2樓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沒有呈現出張愛玲文字裡的細膩幽微,反而代之以誇張的肢體來呈現動物性的情慾觀點,沒有為女性找到生命裡的出路,反而更刻板的呈顯出男女關係裡父權主義宰制下的不平等關係。(彭待傳)
11月
21
2014
 
紅與白,妓女與貞女,都是還是被慾望的對象,終究未能藉由獸的轉化,成為抵抗。《紅與白》雖掌握了具潛力的當代回應,獸的抵抗卻曇花一現未能有效發揮,終究也只是強化了某些刻板印象罷了。(樊香君)
11月
03
2014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