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處,變不驚《課堂驚魂》
8月
05
2015
課堂驚魂(20%實驗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1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課堂內總是驚魂,戲劇與現實沒有界線,電視新聞中的荒謬淹漫,如果我們醒著,靜靜的看和聽,語言中堆疊的謊言有如一座泡泡山,泡泡裡的人與泡泡外的人不過是隔著反射虹光的薄膜,彼此企圖戳破或築起泡泡,在《課堂驚魂》這部超越國籍可應用於各個時代的劇本,導演透過Eugène Ionesco這部經典劇本連結台灣現象,在台灣學生反課綱轟轟烈烈,一位學生為此自殺之時,劇場內外相應不無時代意義,劇本改編談及台灣島內的國族認同,談及教育中的偽善與權力,並以「性」的暗喻象徵權力與壓迫,可見導演的格局與企圖心。

本齣劇碼為20%實驗劇坊於台中20號倉庫舉辦「眨你演小戲節」系列之一,舞台於火車後站的廢棄倉庫,環境為有機空間,本劇無音樂燈光變化,場景也無更動。這空間很有個性,挑高空間樓中樓,紅磚牆,然一樓正好一面白牆,放上一組小學課桌椅,舊沙發,舊書櫃與桌子,荒謬的課堂便可展開,一個長長的鐵製階梯通往二樓小房間,一二樓各有一門可上下場,不時傳來外頭火車聲響,夏夜室內無空調的悶熱,與劇中壓迫情境感受相合。演出的教師學生以三組演員分飾劇本三部分,除第一組為女教師男學生,第二三組都是男老師女學生且裝扮皆同,另有一女僕以老態呈現,也是由兩女演員分飾。演員講話刻意咬文嚼字,強調捲舌音,不自然的,形式化的怪異肢體表現,看來卻成生硬,女僕雖為配角反而較為生動,隨著劇情內容,劇中人一步一步藉著語言逼向毀滅。

雖說演員盡力嘶吼瘋狂,艱澀的台詞依然將演員淹沒,而我對於三組演員的安排仍一頭霧水。此劇除了改編台詞,藉以諷刺台灣教育與政局(例如最後殺了人的教授向女僕求助,女僕拿給他一繪有黨徽的名牌帶上,並說:國民黨徽最好用。)之外,在整齣戲呈現上沒有驚喜,沒有清楚的特色,未超出觀眾對本劇的詮釋與表現方式之預期與想像,老教授的世故,狡猾且邪惡,與年輕學生的好奇心和朝氣成強烈對比,但是角色詮釋扁平而理所當然,各方面都未深入。

在第一二組演員交錯時,舞台上同時兩組人的複調與神經分裂,畫面漂亮且象徵豐富,但亮點隨著第一組人離開而消失,這樣的亮點之後也不再出現。教授瘋狂時吼叫,學生求饒,戲末教授繞行著女學生,儀式一般,有如巫師繞著待宰羔羊反覆念著咒語,那著魔堆疊至最後殺害學生一幕,懼怕與瘋狂的能量卻在女學生死去之前已經使用完畢,堆疊不起的高潮成了無殺傷力的虛浪,演出情緒層次扁平,於是一點也不怪誕,最後教授將刀刺向女學生的下體,接著虛脫的坐在一旁吐出一句:好爽。儀式結束如此安排象徵意義強,但氣氛並不恐怖,男教授對女學生「刺向下體」此一動作中包含的那父權體系思維,而達到人性中最羞辱最強暴的意象,在此表現較弱而象徵斷裂。整齣戲的課堂「性」暗示雖持續但表現保守,點到為止,使得其中關連不強,處處象徵處處失落。第一組女教師男學生之安排未自女上男下的「課堂倫理」發揮與延伸,第二三組的男教師與女學生那樣的父權霸凌意象便相當清楚,此劇可說是能完全呈現導演風格與思考,但演員也不一定要如偶(丑)一般的演出個人必須消失,如果對於此劇的荒謬無法完全消化,那麼演出也就形式化而表象,或有種誇張兒童劇演出的錯覺,若可以更細緻的處理「人」的內心轉折,本劇不會僅止於此。當現實世界荒謬滿溢,戲劇成為鏡子,必然在語言的迷霧裡照出透亮。

《課堂驚魂》

演出|20%實驗劇坊
時間|2015/07/31 20:30
地點|台中20號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