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ㄒㄩㄢˊ」的多觀點敘事技巧《Zodiac》
11月
11
2015
Zodiac(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4次瀏覽
邱書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開演前,兩大面投影幕(左舞台實為藍白帆布)側著身豎立在舞台區,投影的畫面像是監視器般不時地交錯、切換,被監視的區塊除了入場與就坐的觀眾外,另有觀眾席後方擺著椅子、攝影機、鐵窗花與鏡球的一塊空地,促成注視者(觀眾)同時產生被注視的雙向對應關係,清楚地營造演出質地與氛圍的走向。觀眾席前方的舞台區同樣擺著一張椅子與一台攝影機,其餘兩側是赤裸的鷹架結構上掛著破舊的藍白帆布。由此可知,舞台設計並非要創造寫實的場景,而是自隱約中暗示,卻又不侷限場景可能性的空間感。

劇名《Zodiac》中文譯為黃道十二宮,原為發生在美國1960年代的連續殺人事件,破案途中曾一度卡關而遭停擺,警方重新展開調查後,經由受害家屬的轉述拼湊消息,但最終仍然只有找出最可能的兇嫌,實屬無頭案。本劇的劇名便是以兇手的匿名為題,重新拆解兇手的生活、心理狀態,繼以重構其犯案的動機背景。此案曾被改編為小說與電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曾在2001年的皇冠藝術節首演,2002年應兩廳院之邀改版演出【1】。

時至今日,這場全長105分鐘的凶殺案重新透過導演王嘉明解構,藉著唯二的演員男子(Fa 飾)與女子(賴玟君 飾)在情境與角色的快速轉換下貫穿全場,段落【2】大致可分為:男子獨白、綁票審問(一)、綁票審問(二)、穿律師服的命理師、太空世界、共犯女子的殺人過程、特務小組狙擊、追逐戰、男女坦承、太空梭停駛記、童年、母親的不在場、後台紀實,共十三個場次。

有別於線性的故事結構,導演不僅以「後設的多觀點」敘事技巧切入凶手個人的身、心理狀態,甚至延伸到他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例如:第一場男子獨白犯案動機後,在綁票審問的過程中女子反覆以「你寂寞嗎」一句反問,男子卻避而不答;第六場特務小組準備狙擊男子時,男子穿著白色汗衫、四角內褲在家中戴著耳罩式耳機,一邊聽著陳綺貞的〈還是會寂寞〉,一邊喝著啤酒恣意搖擺;第十場左舞台的投影幕拉起,轉眼間化為客廳的牆面,男子三度返家,以重複拿衣、物與母親對談、直至離家作為情境設定,然而,第三次唯獨男子重複同樣的話語,卻無意識母親的不在場/回應。

僅次於演員表演,《Z》劇大量地使用多媒體影像作為演出輔助,從開演前至第二場綁票審問的多焦錄、投影外,第三場的律師特別以歷史人物(例如:希特勒)及世界大戰的影片以古喻今,回溯社會的脈象與動亂;第四場討論太空世界時,將來回穿梭的字幕搭配音樂播放器中的畫面流動效果,作為演員口語及身體表現的輔助;第六場時,共犯輔以貝殼遠離獵食者的逃脫技巧作為例證說明;第七場追逐戰的過程藉由錄像技巧把台灣街景置入,自左右舞台投影幕中產生前景與後景的視覺連貫效果,另加入物體放大(顯得自己像是螞蟻般)的視覺比例遊戲增添趣味性;第十場,滿溢的泡泡自下舞台飄向觀眾席,一段在海邊挖沙男孩的寫實影像從近景拉至遠景,彷彿藉著太空梭穿越至男子純樸的童年。諸多運用中,可發現影像在部分場次中扮演故事的焦點或敘事者,而非淪為背景式的附庸次角。

值得一提的是,第八場在男女互相坦承彼此間不對等的想法/態度後,「太空梭停駛記」讓觀眾與演員置身於全黑的世界中,生理上彷彿度過約莫10分鐘的光景,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中僅有遙遠一方的微弱紅色光點忽明忽滅,聽著演員緩慢地遊走在空間中談論「消失」的哲論,伴隨著The Rolling Stones〈As Tears Go By〉,空間像是在宇宙那般無垠,個體的存在與否在此倒顯得無比脆弱與渺小。

劇末,演員在後台紀實的現場錄、投影中謝幕離去,終場前的一切恍若雲煙飄散。將近兩小時的演出中,演員清晰地在情境、身分的轉換下拿捏該場角色的火候,展現不同層次的力道。導演則藉由影像、演員表演間的虛實穿梭,橫切出犯罪者的人生剖面,在幾乎空台的表演空間賦予每個場次獨到的節奏與概念,熟稔地將劇場多元的藝術媒介把玩於股掌間。並將原先事件探討的「懸」疑,自凶嫌的個體探討範疇擴展至生命的真理,藉由劇中不斷地衝突、矛盾與不合常理懷疑真實的存在,進而提煉出「玄」的探究與領悟。

註釋

1、摘自節目單簡介。

2、段落的劃分與命名為筆者自訂。

《Zodiac》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5/10/31 19:30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odiac》解剖黃道帶殺手,實則講述卻是一則影像的寓言,所有段落都在王嘉明佈置出的影像空間內虛實發生。所謂的奇異點,就是那屏幕的影像平面吧。影像與劇場的奇異點,折成一道弧,在無垠的平面裡,終局連結上幕啟。 (李時雍)
10月
21
2015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