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與劇場的奇異點《Zodiac》
10月
21
2015
Zodiac(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5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左右兩側臨時搭起的鷹架,掛起了兩面工地常見的藍白防水布,權充影像投影的屏幕。觀眾走進,便能看見監視器畫面中,方才走過的廊道,深邃如甬道;有時鏡頭切換至場內,影像如鏡,對視觀眾席。

場燈再亮起,男人背對著我們,坐在狹小光域內的椅上開始獨白,透過設置在他前方的鏡頭,捕捉住暗影中他隱微的面容,道出循常的人生、循常的事業、循常的家庭,語調沉緩,詞語有時修飾如日常之詩,徐緩提到他這天抱起了不足歲的孩子,看著自己的孩子如此幸福沉靜,浮起一個念頭,「就活到今天了吧。」《Zodiac》,導演王嘉明的黃道帶殺手,從剃刀劃過孩子的咽喉,開始一起令人森然的故事。隨Fa所飾演的殺手起身走出場外,觀眾再度僅能藉兩側屏幕窺見台後現場。

Fa遊戲般盤問著被緊緊綑縛在密室椅上的人質賴玟君:猜猜我的星座、血型,如果妳是殺手,最想用什麼刑具殺了我?童軍繩代表妳有懷舊的性格,抑或槍,還是刺刀?降生十二星座,所有的詰問亦如獨白,槍聲是句號,終究斷了氣。隨後殺手和人質卻前後回到台前,前一刻的盤問影像彷若一場彩排,討論完,好,我們再重新一次。

《Zodiac》是王嘉明2001年作品,在莎妹二十週年之際重製,今天回看,這齣作品仍保有相當古典、詩意的人物、對白、敘事線;卻同時像個徵兆,預示了往後導演將開展的更極致的風格,譬如及時影像延續至《SMAP X SMAP》(2013),聲音與動作漸次解離自《請聽我說》(2002)、《四物.小小》(2014)到《理查三世與他的停車場》(2014),犯罪類型挪用如《R.Z.》(2008)、《膚色の時光》(2009)等。《Zodiac》除了開場設定的殺手和女子的敘事線外,還包括其他多段,如前往外星的科幻敘事線、殺手和緝捕他的狙擊手、殺手與其老母親共處家屋簷下等段落。融入大量內心獨白和精神分析式的語句,嘗試潛行至主角的心靈;但也多有語言與動作乖離之時、引入翻譯的語體,創造出陌生化的距離。

更重要是反覆切換在實體和影像之間,譬如一場緝捕場景,男子在房裡聽著隨身聽,隨手從電視影像裡的冰箱,取出真實的飲料;另一場,兩人在光線區隔的範圍內狀作奔跑,投影現出Windows最早期的3D迷宮、後又接上街道實景影像等。

我尤其喜歡圍捕一場,賴玟君扮演的員警置身觀眾席制高處,狙擊槍紅點瞄準著Fa,Fa在室裡戴起耳機搖擺如日常。像隔著大片靜音的玻璃,所有殺手的動作意圖,僅能通過賴玟君的描述而形成意義;卻在某個時刻,描述的話語反身制定了男子的行為,而在此時敘述者主觀情感介入了話語,令遙相對峙的兩人隱現一種曖昧難明的張力。

另一場則是防水布屏幕懸起,現出底牆的家屋場景,Fa反覆的返家,短暫停留片刻與牆後的母親對話,「我回來拿衣服」、「還有沒有去跳舞」、「伯伯呢」、「記得關上門」。王嘉明復現同樣日常,卻透過一在場、一牆後未見的畫外音,不僅為鋪陳家屋的疏離,更進一步藉由近乎各自獨白的關係,呈現死亡的靜默到臨:最後Fa照常回家,始終沒有聽到母親的回音,離開時,自語一聲:「大概是和伯伯出去了。」一語若讖,因觀眾記得上一場最後,母親在牆後大聲回覆的是,「他死了。」

《Zodiac》解剖黃道帶殺手,實則講述卻是一則影像的寓言,所有段落都在王嘉明佈置出的影像空間內虛實發生。在科幻的段落,太空艙服務員賴玟君解釋了那則時空的隱密原則,「Singularity」,「奇異點」,將二維的平面彎曲穿個洞,便成為最近的距離,又叫蟲洞,而他們正要行駛在一個三維空間彎曲接合的點,到達另一個星系、另一座星球。結果突出意外,場燈盡滅陷入一片漆黑,自上方貓道傳來Fa與賴玟君的對話,「我們卡在中間了!」對《Zodiac》而言,王嘉明所謂的奇異點,就是那屏幕的影像平面吧,或會卸下、懸起,虛實難明,令所有人介於其間,殺戮的關係、家庭的關係、語言的關係,這時你會想起在剛開場時看見的戰爭影像及死亡統計,當影像和計數大到難以把握個體之時,一把剃刀劃開咽喉,登上新聞影像,成為了殺手口中所謂確證你存在的形式。《Zodiac》結束在兩位演員離開台前,在屏幕裡身影走出劇院,騎上車,消逝於街道,留下觀眾在現場,那就是影像與劇場的奇異點,折成一道弧,在無垠的平面裡,終局連結上幕啟。

《Zodiac》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5/10/18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藉由影像、演員表演間的虛實穿梭,橫切出犯罪者的人生剖面,在幾乎空台的表演空間賦予每個場次獨到的節奏與概念,熟稔地將劇場多元的藝術媒介把玩於股掌間。(邱書凱)
11月
11
201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