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已成往事《戀愛的犀牛》
12月
09
2015
戀愛的犀牛(時藝多媒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8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戀愛的犀牛》是中國先鋒派導演孟京輝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從1999年至今加演不斷,陸續推出了許多不同版本、卡司。然而,這一齣曾經被奉為中國劇場的現代愛情經典,移至十五年過後的今日來看,愛情的課題是否歷久彌新,先鋒的精神是否仍然前衛?

舞台分作不同區塊,一區是床被,另一區是圍有欄杆的輸送帶平台,上方深處則是一大片半透明的塑膠布幕,整體看來,並未清楚指示時空背景。序幕,一位名叫明明的女人被綁在椅子上,被布條矇著眼,而一位名叫馬路的男人在一旁呼告對於明明的愛意,以及自已深陷苦戀而無可自拔的處境,因此在一開場即以清楚的意象,揭示了馬路的困境,亦揭示了愛情制約的本質。當外在時空因素降到了最低,兩人彷彿困鎖在同個中空的世界裡,全然繞著愛情打轉。

馬路單方求愛而得不到愛,明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兩人分合不斷,關係始終單向女強男弱。過程中,馬路頌揚愛情的掙扎,歌詠愛情的寂寞,卻不見擺脫愛情負累的企圖,以致劇情發展下來,對於愛情的偏執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甚像沈醉於此般痛苦中,甘之如飴。兩人生活著愛情,更像被愛情生活著。

全劇語言詩化,詩化了寂寞,詩化了哀傷,也詩化了苦痛。內容充滿自我表述,表述的不只對於愛情的憧憬,還有對於愛情的立場、渴望、感知,比重幾乎大過於兩人實質的愛情互動,漸漸地,當「談情」與「說愛」變成了全戲主軸,一切流於論述闡釋,句句辭溢乎情,字字長吁短嘆,宛若一封開展不完的情書,在華美辭藻的包裝下,濃情蜜意、海誓山盟如同宣傳標語,表面悅耳動聽,實則空言空語。由此可說,語言不只宰制了行動,更是完全取代了行動。

詩意瀰漫,虛無飄渺,視覺上流於符號的象徵語法,幾乎把戲給說死了。例如,藉由明明被布條矇起雙眼的綁架意象,直白地表示愛情的禁錮與盲目。相形之下,來往串場的歌隊,顯得活潑許多,身份多重,時或友人,時或愛情訓練所的成員,時或合唱之眾,說學逗唱,跌宕有致,載歌載舞,場景流動,與馬路、明明兩人黏膩的悲情拉開了對比。然而,全戲發展下來,形式逐漸主導,乍看視聽豐富多元,實則風格混雜,不僅顯得突兀,而且斷裂情境,不時出現潛意識般的具象。在寫實語境裏,人物寫實對話交談,但下一秒,如表現主義畫作般,將強烈情緒訴諸肢體動作,不斷起身、撲倒、起身又撲倒,或情感掙扎時,人物無來由地碰撞、拍打背景的半透明塑膠幕,又或馬路、明明兩人不停地奔跑在前幾場被當作桌球桌、跑步機的輸送帶平台上,搭配情感熾烈的背景音樂,看似雨中浪漫追逐,實際上鑿痕清楚,顯得刻意。當苦痛也成為一種展演,本質便不復存在,徒留視聽堆砌出來的形式效果。劇末,歌隊一排斜站,以悲壯的旋律,詠嘆兩人幾無層次的愛情,微風陣陣吹拂,背幕悠悠揚動,此般看來淒美無比的景象,因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強度落差,而顯得尷尬且俗套。

《戀愛的犀牛》所刻劃的愛情悲劇,並非時代體制壓榨的產物,亦非兩性權力消長之糾葛,而是自始至終的自憐自悲。在虛飾情感、特重效果之下,愛情本身遂成了一種消費行為,諷刺,也貼合了,當今這個快速化、物質化、通眾化、資本化的年代,以戲裡世界呼應了戲外世界,彰顯了劇作時代精神。此劇的前衛,或許某種程度上,可見於實驗劇場與世俗課題的融合。然而,在收編世俗的同時,也被世俗收編;在形式與內容都皆成消費的同時,過去先鋒痕跡也漸被消磨。於是,這則愛情詩篇,如其所書寫的癡戀舊夢般,不過成了此般盛大饗宴中的一劑調味。

《戀愛的犀牛》

演出|中國國家話劇院
時間|2015/11/29 14: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Legacy傳音樂展演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2015年的演出版本,抽離出文本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一切並沒有因為圖拉死去的「血腥」而充滿熱血,而是從孟京輝有意的冷眼旁觀中,迷失了對於愛情的信仰,殘酷卻又有幾分真實。(林立雄)
12月
02
2015
在馬路和明明身上,我們始終看不到「妥協」的蛛絲馬跡。或許整齣戲所傳達的,這樣滿溢的固執和奮不顧身的愛就是最讓觀眾最牽掛的地方吧。 (陳怡君)
12月
02
2015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