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得以釋放,因為舞蹈《政治媽媽》
3月
22
2012
政治媽媽(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8次瀏覽
王思婷

震耳欲聾的搖滾樂,意味著壓力的來源,舞者狂放不羈的舞蹈,則是釋放壓力的途徑,時而捲曲身體、時而顫抖不已、時而有如癲癇般不受控制,這些不都是我們面臨壓力時的情形嗎?

今天的國家戲劇院很不一樣,多了迷霧,為本舞作揭開序幕。舞台分為內外層,外層是專給舞者們揮灑空間,內層則是供樂團們使用,又分上下兩層,第一層是給鼓手們,第二層則是吉他手及主唱們,舞台設計空間感層層分明,獨具巧思。但我對編舞家剪輯版(The Choreographer’s)更有興趣,也難以想像所帶來的震撼效果。

表演中,不單單只有強力重節拍的搖滾樂,還有和緩悠揚的古典音符穿插,當然舞者也從瘋狂激烈的舞步,轉變為溫柔細膩的芭蕾現代舞風;反差衝突之下,情緒轉折卻不拖泥帶水,更顯張力,不論是團舞、獨舞,亦或是雙人舞,在音樂襯底之下,都讓舞蹈有了表情,有了生命力。

舞蹈不能像戲劇一樣,可以藉由文字來表達情緒,因此忽明忽暗的燈光安排,就像是舞蹈的台詞,每個猙獰、衝撞動作,透過炫光更突顯其焦慮及憤怒。而在暗場時,舞者跪趴於地板匍匐及扭動,也呈現出不安惶恐氛圍,在在都完整表達出,我們在面對各類壓力時的心態及回應。

除了舞蹈、音樂及燈光外,舞者們的衣著也代表著這社會各階層的人們,不論是白領、藍領階層,亦或是弱勢族群,也都有其個別代表穿著及表達方式的差異。

我特愛編舞家安排的「留白」時刻,因為不僅是讓我在強烈聲光效果刺激下,有喘口氣的休息片刻,也讓我有時間去咀嚼去回憶那充滿震撼力的舞蹈。

最後,則是以一首相對溫暖且平和的歌曲收尾,隨者溫暖女聲嗓音緩緩流洩,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是真的釋放出去,亦或是以另一種型式隱藏起來?

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從小就精通音樂及民族舞蹈,畢業後,當過鼓手,還在巴黎學習打擊樂,難怪乎,音樂跟舞蹈會如此「速配」且相輔相成。而由於本身是以色列人,坦言以國特殊歷史文化的確深深影響他的作品,也因而讓他舞作情緒渲染力強大。但他強調自己並不僅侷限以國主題的舞作,想表達的是超越人和體制的關係。

舞名乍聽之下奇怪,而編舞家也解釋說的確跟政治無關,任何事則跟媽媽都有關係,最後乾脆組合兩詞,製造衝突。但對我來說,我認為,政治只是壓力的代名詞,因為任何壓力都隱含「遵從」,因為不屈就,所以感受到壓力。

我不懂舞蹈,更不是編舞家,但我喜愛本齣舞作透過舞蹈所代表的意涵及表現手法。

整場下來,我的血液因為舞蹈及音樂而沸騰,情緒也隨之澎湃激昂,我的確感受到壓力存在,但也因為看了《政治媽媽》,我的壓力,找到了出口。

《政治媽媽》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團
時間|2012/03/1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外在的視覺聽覺設計,和身體的激烈動能,卻因為不斷強迫性重覆又無法釐清的人際關係,而顯得拖拖拉拉,越到後來,編舞者無話可說、或簡單的話卻越說越說不清楚的窘境,越發明顯。(鴻鴻)
3月
19
2012
侯非胥說《政治媽媽》是「一列快速奔馳的火車」。只是這群舞者不坐在車裡,而吊掛在政治的車窗外。求生意志讓兩手的關節凸顯、肌肉青筋暴漲。 人們原本想到Pub跳舞來解放社會、家庭、工作等等、等等、等等的制約和壓力(pressure),沒想到卻又掉入另一個受音樂節奏、受明星操控的集體行為(folk dance)。(陳品秀)
3月
19
2012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