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得以釋放,因為舞蹈《政治媽媽》
3月
22
2012
政治媽媽(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2次瀏覽
王思婷

震耳欲聾的搖滾樂,意味著壓力的來源,舞者狂放不羈的舞蹈,則是釋放壓力的途徑,時而捲曲身體、時而顫抖不已、時而有如癲癇般不受控制,這些不都是我們面臨壓力時的情形嗎?

今天的國家戲劇院很不一樣,多了迷霧,為本舞作揭開序幕。舞台分為內外層,外層是專給舞者們揮灑空間,內層則是供樂團們使用,又分上下兩層,第一層是給鼓手們,第二層則是吉他手及主唱們,舞台設計空間感層層分明,獨具巧思。但我對編舞家剪輯版(The Choreographer’s)更有興趣,也難以想像所帶來的震撼效果。

表演中,不單單只有強力重節拍的搖滾樂,還有和緩悠揚的古典音符穿插,當然舞者也從瘋狂激烈的舞步,轉變為溫柔細膩的芭蕾現代舞風;反差衝突之下,情緒轉折卻不拖泥帶水,更顯張力,不論是團舞、獨舞,亦或是雙人舞,在音樂襯底之下,都讓舞蹈有了表情,有了生命力。

舞蹈不能像戲劇一樣,可以藉由文字來表達情緒,因此忽明忽暗的燈光安排,就像是舞蹈的台詞,每個猙獰、衝撞動作,透過炫光更突顯其焦慮及憤怒。而在暗場時,舞者跪趴於地板匍匐及扭動,也呈現出不安惶恐氛圍,在在都完整表達出,我們在面對各類壓力時的心態及回應。

除了舞蹈、音樂及燈光外,舞者們的衣著也代表著這社會各階層的人們,不論是白領、藍領階層,亦或是弱勢族群,也都有其個別代表穿著及表達方式的差異。

我特愛編舞家安排的「留白」時刻,因為不僅是讓我在強烈聲光效果刺激下,有喘口氣的休息片刻,也讓我有時間去咀嚼去回憶那充滿震撼力的舞蹈。

最後,則是以一首相對溫暖且平和的歌曲收尾,隨者溫暖女聲嗓音緩緩流洩,我們所面臨的壓力是真的釋放出去,亦或是以另一種型式隱藏起來?

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從小就精通音樂及民族舞蹈,畢業後,當過鼓手,還在巴黎學習打擊樂,難怪乎,音樂跟舞蹈會如此「速配」且相輔相成。而由於本身是以色列人,坦言以國特殊歷史文化的確深深影響他的作品,也因而讓他舞作情緒渲染力強大。但他強調自己並不僅侷限以國主題的舞作,想表達的是超越人和體制的關係。

舞名乍聽之下奇怪,而編舞家也解釋說的確跟政治無關,任何事則跟媽媽都有關係,最後乾脆組合兩詞,製造衝突。但對我來說,我認為,政治只是壓力的代名詞,因為任何壓力都隱含「遵從」,因為不屈就,所以感受到壓力。

我不懂舞蹈,更不是編舞家,但我喜愛本齣舞作透過舞蹈所代表的意涵及表現手法。

整場下來,我的血液因為舞蹈及音樂而沸騰,情緒也隨之澎湃激昂,我的確感受到壓力存在,但也因為看了《政治媽媽》,我的壓力,找到了出口。

《政治媽媽》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舞團
時間|2012/03/1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外在的視覺聽覺設計,和身體的激烈動能,卻因為不斷強迫性重覆又無法釐清的人際關係,而顯得拖拖拉拉,越到後來,編舞者無話可說、或簡單的話卻越說越說不清楚的窘境,越發明顯。(鴻鴻)
3月
19
2012
侯非胥說《政治媽媽》是「一列快速奔馳的火車」。只是這群舞者不坐在車裡,而吊掛在政治的車窗外。求生意志讓兩手的關節凸顯、肌肉青筋暴漲。 人們原本想到Pub跳舞來解放社會、家庭、工作等等、等等、等等的制約和壓力(pressure),沒想到卻又掉入另一個受音樂節奏、受明星操控的集體行為(folk dance)。(陳品秀)
3月
19
2012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