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岔出的日常,無盡蔓延的迴圈《無差別日常》
3月
18
2016
無差別日常(陳又維 攝,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6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儘管有著黑白、冷調,充滿幾何切割感的視覺意象,台南人劇團由廖若涵執導之新作《無差別日常》依然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侯孝賢詩意、緩慢、懷舊的電影《咖啡時光》,只因「電車」與「孕婦」的連結。《咖啡時光》以電車錯綜複雜之軌道呼應的,是母體內同樣錯綜複雜的胎盤血管輸送帶,連接著另一個即將成形的生命。看似混亂的隨機交錯,卻透露著一種命定。一青窈(《咖啡時光》女主角)懷抱著新生坐上列車,到了《無差別日常》開場李劭婕飾演的孕婦身上,成了死亡的囚籠。每天自發地被困在同班列車,試圖感受丈夫那趟「為何不早一點、為何不晚一點」的死亡車程。如螢幕上幾何窗光座椅構成的車廂,沒有出路的日常,在規律中的隨機(殺人)竟也是命定,是逃不了的結局。

如標題所預示的,從日常岔出的災難,無差別地與日常成了一體兩面,甚至成為另一種日常,彼此交替輪迴。在演員一個個穿上角色、現身說法的故事中,不乏我們一眼就能辨認的現世災難(無論特定與否):捷運隨機殺人、縱火、虐狗、八仙塵爆、海嘯核災、地鐵毒氣、挾持飛機恐攻等。這些災難情節則以動作、影像、甚至台詞中的微妙細節相連,如火與水的意象滲入看似平淡規律的日常生活中。迴圈般無盡反覆的日常,則成了受害者不知不覺涉入的結局、加害者承受不了的動機,以及生還者在災難過後的自我封閉。此外,這些情節雖遊走於真實虛構邊緣,時不時以貼近創作者/觀眾當下時空的語彙(如捷運藍線、志願卡、停車場、《大誌》雜誌)連結,實際上卻是離「現下真實」越來越遠、情節越來越不合理(如飛機衝進捷運裡面),似乎刻意地模糊了災難本身,只留下災難之狀態。

廖若涵近年來愈發鮮明的個人風格,自是《無差別日常》中無法忽視的存在。在《行車紀錄》、《安平小鎮》中略現端倪、在《游泳池(沒水)》、《阿拉伯之夜》更顯極致的劇場形式,像是視覺上充滿科技感的黑色亮面舞台、向量般的燈管與其發散的刺眼銳利白光、被框住的空間,或是聽覺上訴諸感官、放大細節的全面式聲音體驗(或可以浸潤式聲音「immersive」一詞形容)。從後兩部作品到此作,無論是文本選擇或詮釋方向,更可看出情節逐漸被敘述取代,角色來回於內在思緒感知與外在環境事件間(許多時刻「角色」也不再明確),任何個體間的交流幾已不存在,成了說者與自我投射之聽者之間的交流。在前兩齣作品中,角色被侷限在游泳池、別墅、公寓的實體空間中,但在《無差別日常》中,牢籠竟成了心思意與行動本身。無止盡地重複著日常行為,卻是哪裡也去不了。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重複,解釋為鬼擋牆、輪迴、無限迴圈(loop)。事實上,《無差別日常》正試圖用各種面向重現「沒有盡頭、甚至走向毀滅的日常」,既是心魔,是命定,更是形式本身。過往廖若涵作品中充滿運動能量的身體性,此時無異更被賦予了「窒息」功能,演員們搭配重複的台詞、做著重複的動作(奔跑、繞圈),像是被制約的個體,也像是動物園裡被剝奪自由而生了病的困獸。林曉涵飾演的家庭主婦煎魚片段,緩緩在自己身上重複做著刮鱗、翻面等動作,殺魚成了殺己,外在災難自此與內在煎熬疊合。若說在表演上重現的是如薛西佛斯般的徒勞無功,視覺影像則呈現了另一種完全剝除人類情感、更令人怵目驚心的循環(畢竟迴圈loop,本身正是電腦術語)。畫面上的捷運車廂、漩渦般的螺旋梯、機窗與世界地圖、魚眼,多次從局部慢慢放大到全貌,或是從近到遠、從左到右,接著又回到原點,構成了一個不斷蔓延的封閉意象,呼應了台詞與身體中無盡循環中的窒息感。

不過,在各環節精準執行、甚至已變成一種風格的形式間,李劭婕在中末段飾演的老婆婆卻成了格外有趣、又令人感到好奇的角色安排。一方面是她的確在這沉重題材間,注入了些許喜劇調劑(comic relief),提供片刻得以喘息的空間;另一方面,老婆婆有血有肉的形象,更讓她獨立於其他閉鎖在思緒與動作的軀殼角色之外。她的確有個說話的對象(或說如許多老人般,投射出一說話對象),身上穿的衣服帶有各種色彩,即使同樣是喃喃自語說著重複的話,卻也像個我們想像中的真實老人一樣。在她身上,那很真實卻超出真實的世界,與那一點都不真實卻真實無比的世界相映,融合在老人不知是妄想、是生命回溯、是變調記憶的獨白中。她重複搜尋著傳單,堅持這裡藏著解讀人類社會的密碼,即使同樣卡在這日常迴圈,至少在分不清是真是假的碎念中,堅信著「當下」依然足以帶來什麼改變,相信自己足以抗拒命定──即便只是幻想,也為全劇瀰漫的悲觀帶了微弱光明。

然而,在作品之外,最終不免還是試圖探究:如「電影作者(auteur)」般自我引用、無盡蔓延的形式風格,是否也遮掩了作品本身的獨立存在?即便連行文,也得一次次把前作脈絡納入討論?我們在舞台影像中看到視野從局部特寫拉遠到全景,一開始辨認不出的線條圖案,變成嘴巴、樓梯、眼睛。若這每一部作品也都像是局部特寫,那麼在蔓延延伸後又將顯現什麼樣的全景畫面呢?

《無差別日常》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6/03/1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們選擇了一種更具挑戰性的說話方式,那就是演員身體的運動、組合、節奏和不斷重複。日光燈和投影裝置讓整體空間呈現了一種不同於再現敘事的舞台設計,聚焦於表演的當下性,觀眾可以觀察演員如何操控肢體和情感。 (傅裕惠)
3月
28
2016
人們彼此無關,卻也彼此牽連在一起。這是一部相當具有思考意義的作品,將所有的「惡意」都濃縮在一起,但戲劇整體氛圍卻籠罩在一股「焦慮」、「憂鬱」、「創傷」的情緒當中,沉重令人不能自己。(林立雄)
3月
22
2016
從文本到形式的溝通關係確立,這個作品更在音效/樂、影像的配合,找到進一步的「創造」。廖若涵以其標誌性的風格進行系統化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文本與形式是共生狀態,進而往內在挖掘,於喧囂過後吐露「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寂寞、空虛與麻木。(吳岳霖)
3月
21
2016
既無法理解,那我們應該怎樣「穿透」這齣劇,而回到現實?全劇近二十幾則新聞事件組成,廖若涵把常見的新聞解壓縮、搬進劇場,從「瀏覽」變成「凝視」;這是「理解」的開始。(張敦智)
3月
16
2016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