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暖陽與暴雨輪替《社交天氣》
8月
02
2016
社交天氣(始作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6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論人)

始作場在臺北國際藝術村的頂樓花園進行的演出《社交天氣》,在近一個半鐘頭的時間中,除了表演外,也加入了開演前的社交時間作為引子,表明社交場合也像個表演場,人們彼此之間的應對進退,就像在進行即興演出般。

19:20開放觀眾走上樓後,即見帶位男侍引導觀眾前進的方向。雖天氣燠熱,但跨入頂樓後,偶有涼風徐徐吹來,尚能感覺一絲清爽。地板上部分區塊鋪上紅毯,四周架設幾座燈具。紅毯旁有張美食桌,上面放著各式各樣的精緻茶點;另一頭還有飲料枱,供應飲料的女侍乍看像是工作人員,其實更像是表演人。她提供的飲料是紅茶無限暢飲,啤酒每人限量一瓶,但美食桌上的食物則只供表演者使用。

這段在《社交天氣》開始前的引子讓人群很興奮,讓相互熟識的觀眾在開演前暢快交流,讓人手一杯、許久不見的朋友有足夠時間盡情拍照,這十足是個別開生面的聚會,卻也是觀眾的即興演出。

近二十分鐘的社交時間後,打扮艷麗的女子好似社交女王般走進會場,隨後兩位盛裝男士也跟著入場,男侍者引領觀眾拍手歡迎他們。這三人如明星般對觀眾招手,和觀眾握手致意,也和粉絲們拍照。其中一位男子邀請觀眾圍坐在美食桌聊天,此時,環視四周,無論是觀眾或表演者,有人熱絡交談,但有人落單,豈不也是社交場合常見的情景。

接著,三位表演者坐在三張並排的椅子上,看著一位紅衣女子坐在室內彈鋼琴,觀眾的注意力也跟著落在她與琴鍵之間。這段演繹的內容似在諷刺音樂會中,有人會在音樂未止的段落中拍手,有人滑手機,有人會驟然離席走出場外去講電話,過了好一會才又進來回座。顯然,表演者要陳述的是,音樂會也是某些人的社交場合,所以音樂素養並不是這些人的主要考量。演奏結束後,四位表演者移到美食桌旁,各自進食,這似乎也暗喻著表演結束後的茶會才是主戲的開端。

過一會,他們全部站起來,將紅毯邊的燈點亮,此時一段詩詞朗誦在吵雜的人聲背景帶中播放,表演者揮著一隻手,另一手則端著食物。或許是同時進行的視覺景象太多,掠走了觀者的注意力,也或許是背景聲過於吵雜,以至於難以清楚聽到詩詞的內容,又或許這是個伏筆,暗示在紛擾的社交場合中,人們總是難以專注聆聽正在傳達的聲音。

播放的聲音停止後,他們站到椅子上,遠眺前方許久,直到又是一陣音樂響起後,他們才離開椅子,此時播放的詩聲再起,卻仍舊聽不清楚文字內容。彈琴女子回到美食桌旁,其他人則分散在四處踱步,各做自己的事。不久後,另一女子和一男子也過去並坐在美食桌旁。他們互無交集,在類似節拍器的敲擊聲中,每隔一段時間響起一個鐘聲時,立即換一個姿勢,定格在自己的個人空間裡。美食桌附近放著一個扁塌塌的的塑膠小艇,另一男子用力吹氣讓小艇慢慢鼓漲起來。

從盛裝的表演者入場開始,可說是一整段冗長的鋪陳,就在這鋪陳即將讓觀者失去耐性持續觀看時,帶著點衝突感的大轉折終於上演。和女子們並坐在美食桌旁的男子起身離去,他的嘴裡吹著白色氣球,走上紅毯,再將嘴裡的氣球爆破。女子們起身離座後,所有表演者一一脫掉身上的華服。

褪去華服的男子和女子在紅毯兩端對立相望,他僅剩一截及腰的粗布蔽身,有如脫胎換骨般,像極了一位隱士、悟道人或是尊者,身體能量也開始起了極端的變化。他雙手上舉、腹部緊縮,彷彿推出所有腹中之氣,壓縮極致而使得胸腔與肋骨份外突出,氣神專注的他幾乎吸齊全場目光,致使眾人甚少察覺其他表演者的動態。緊縮腹部後,他在原地撫摸臉頰、頭部、身體各處,繼而開始在紅毯上向前又退後的疾走,抬腳,轉身。

當他獨舞時,對立的女子坐在紅毯另一端的椅子上,看著他的舉動,看著他的四肢如颶風狂掃、又如蘇菲行者般不斷在原地旋轉。他從內斂的屏息凝氣至炫風般的舞動,似乎使他燃盡所有能量,以致頹坐在身旁的椅子上。在男子坐下後,換女子起動。她雙手按壓座椅,踮著足尖,一陣蓄勢待發之後,身體各部不斷延展、推升,而後極力抖動。離開椅子後,她緩步輕移,穩重而堅定,一股難以言喻的勁力藏在看似細微的動作裡。坐在對向看著她的男子,似乎和她南北各一方的暗中較量,尤其當他們互換位置、都站上椅子時,各自致意、溝通的表象動作,有如人們在社交場合的虛情假意。

另一頭的男子終於將塑膠小艇吹足了氣,他站在小艇中,拿著麥克風唱了一段歌,他應該具有一副好嗓子,卻刻意唱出令人難以恭維的歌聲,偶而又透出嘹亮的嗓音,似乎要故意製造衝突與和諧並存的意境。當彈琴的女子再度施展指力於琴鍵上時,紅毯上的男子與女子展開一場追逐,接著又一段角力,他們倆人的身體接觸、轉動、緊黏,透出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愫。這時,站在小艇上的男子吹著一個看來像是氧氣筒又像是蘇格蘭風笛的物件。這四人的交際場到了此刻,可說是進入了狂亂的境界。之後,三人同時彎腰,將燈光關閉,全都到小艇上,再次換服裝。

這回,有人穿著T-shirt,有人穿回華服,他們又開始了社交性的致意,然後口中咬著白色氣球,再將氣球放掉,隨即拉起身邊的觀眾到紅毯上跳舞。最後,他們四人在頂樓的其中一角落聚集,面向觀眾,配著電影《曼波女郎》中,葛蘭唱的知名歌曲《我愛恰恰》,將現場的氣候帶到最歡樂的氛圍。就在他們一起朝著斜對角路線移動時,漸漸地結束這場烏雲、暖陽與暴風雨輪替的社交天氣。

《社交天氣》

演出|始作場
時間|2016/07/29 19:30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頂樓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