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之經典重現《酒神的女信徒》
10月
28
2016
酒神的女信徒(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8次瀏覽
謝昱萱(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今年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邀請希臘阿提斯劇院藝術總監、國際戲劇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來台執導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並結合國內知名十鼓擊樂團現場演出;其中劇情內容為描述酒神Dionysus來到底比斯及其報復計畫,透過建立教派召集女信徒們上山狂歡、解放,但此舉卻與底比斯之王Pentheus發生衝突,而在Dionysus的鼓吹及蒙騙下,Pentheus為一探信徒們的祭祀儀式喬裝成女性的模樣前往,最後在混亂中遭親生母親殺害,家人隨之被放逐,是齣經典的希臘悲劇。【1】

此作選於兩廳院藝文廣場作為戶外演出空間,並藉由黑色圍籬框出其活動範圍,當中階梯上坐南朝北的觀眾可俯視前方圓形舞台,部分觀眾則環繞於兩側,進而還原古希臘時期劇場的模樣,而背景除兩廳院廣場的特色磁磚外,前方是中國傳統殿堂式的國家音樂廳,視覺上可直擊中西文化的交融。開演時,大鈸一響,戲劇院簷瓦上頭的鳥兒竟成群地啾叫著,似乎正為悲慘的開始而預言,表演者們手持鼓棒,以重心前傾、延伸步伐的姿態依序出場,定位後即開始奏曲,當現場隆隆鼓聲劃破長空之際,即展開此儀式性典禮。

在本齣《酒神的女信徒》製作中,從演員台詞中可見導演近乎完整保留原始文本樣貌,其中演員與鼓樂的並用、融入角色的歌隊、一目了然的動線,及簡約的舞台設計,皆使場面調度更為精煉,甚至透過角色於舞台上下空間的配置,凸顯其權勢上的對比。此外,符號於劇中塑造出的意象令人深刻,如配戴於演員頭部的立方體及手持圓筒,搭配可發光之設計,在彼此對話中似乎將演員推入另一幻境裡,使其蒙蔽雙眼、與現實隔離,又如面具般強調遮掩與解放間的變化;而視覺色彩亦印象鮮明,除了以黑白兩色為主的場景與服飾外,塗抹於信徒胸前的紅色顏料、情緒轉換的紅色方形板塊等皆是獸性、解放、女性等象徵。

令人震撼的是,演員於一個半鐘頭的演出中長時間投入,其角色的姿態多強調下盤與核心肌群的顫抖、氣聲由內而外的釋放、精力延伸至四肢末端,加上緊繃上仰的臉部表情,此能量的釋放正為一種體力與專注力的雙重考驗,雖說眾多演員裡彼此的質感詮釋並不一致,但氣息卻是一體。此外,開演前大雨滂沱,迫使觀眾皆身穿雨衣,藉由現場演員竭力、扎實的表現,及潮濕悶熱的觀演環境,使觀者彷彿歷經現場難耐之氛圍。

最後,劇終前留下了一名身染紅藍雙色顏料的迷失信徒,在排列間他的體態、樣貌與色彩有別於他者,其迥異的模樣不禁讓人思考顏色於劇中的配置關係,而回歸原文本探討,一個強調父權主義的社會中,擁有女性長髮的酒神本具有非理性力量的展現,搭配女性信徒的組合正是一種反秩序、反文明的表現,然而,女性飽受壓迫之處境早已隨著時代逐漸轉變,如今原著重新搬演,也許置入這混合色彩的角色正是為此劇留下的另一眼界。

註釋

1、取自《酒神的女信徒》節目單

《酒神的女信徒》

演出|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
時間|2016/10/22 19:3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製作訴諸形體、能量、感官,而變得酒神化。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不再以對話主導、以智性思考或以情緒傳達,而是以全身巨大表演能量所散發出來的在場狀態(presence),將文本深蘊的張力更為普世化,同時也激盪起了跟整個展演空間的對話。 (吳政翰)
11月
01
2016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