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之經典重現《酒神的女信徒》
10月
28
2016
酒神的女信徒(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46次瀏覽
謝昱萱(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今年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邀請希臘阿提斯劇院藝術總監、國際戲劇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來台執導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並結合國內知名十鼓擊樂團現場演出;其中劇情內容為描述酒神Dionysus來到底比斯及其報復計畫,透過建立教派召集女信徒們上山狂歡、解放,但此舉卻與底比斯之王Pentheus發生衝突,而在Dionysus的鼓吹及蒙騙下,Pentheus為一探信徒們的祭祀儀式喬裝成女性的模樣前往,最後在混亂中遭親生母親殺害,家人隨之被放逐,是齣經典的希臘悲劇。【1】

此作選於兩廳院藝文廣場作為戶外演出空間,並藉由黑色圍籬框出其活動範圍,當中階梯上坐南朝北的觀眾可俯視前方圓形舞台,部分觀眾則環繞於兩側,進而還原古希臘時期劇場的模樣,而背景除兩廳院廣場的特色磁磚外,前方是中國傳統殿堂式的國家音樂廳,視覺上可直擊中西文化的交融。開演時,大鈸一響,戲劇院簷瓦上頭的鳥兒竟成群地啾叫著,似乎正為悲慘的開始而預言,表演者們手持鼓棒,以重心前傾、延伸步伐的姿態依序出場,定位後即開始奏曲,當現場隆隆鼓聲劃破長空之際,即展開此儀式性典禮。

在本齣《酒神的女信徒》製作中,從演員台詞中可見導演近乎完整保留原始文本樣貌,其中演員與鼓樂的並用、融入角色的歌隊、一目了然的動線,及簡約的舞台設計,皆使場面調度更為精煉,甚至透過角色於舞台上下空間的配置,凸顯其權勢上的對比。此外,符號於劇中塑造出的意象令人深刻,如配戴於演員頭部的立方體及手持圓筒,搭配可發光之設計,在彼此對話中似乎將演員推入另一幻境裡,使其蒙蔽雙眼、與現實隔離,又如面具般強調遮掩與解放間的變化;而視覺色彩亦印象鮮明,除了以黑白兩色為主的場景與服飾外,塗抹於信徒胸前的紅色顏料、情緒轉換的紅色方形板塊等皆是獸性、解放、女性等象徵。

令人震撼的是,演員於一個半鐘頭的演出中長時間投入,其角色的姿態多強調下盤與核心肌群的顫抖、氣聲由內而外的釋放、精力延伸至四肢末端,加上緊繃上仰的臉部表情,此能量的釋放正為一種體力與專注力的雙重考驗,雖說眾多演員裡彼此的質感詮釋並不一致,但氣息卻是一體。此外,開演前大雨滂沱,迫使觀眾皆身穿雨衣,藉由現場演員竭力、扎實的表現,及潮濕悶熱的觀演環境,使觀者彷彿歷經現場難耐之氛圍。

最後,劇終前留下了一名身染紅藍雙色顏料的迷失信徒,在排列間他的體態、樣貌與色彩有別於他者,其迥異的模樣不禁讓人思考顏色於劇中的配置關係,而回歸原文本探討,一個強調父權主義的社會中,擁有女性長髮的酒神本具有非理性力量的展現,搭配女性信徒的組合正是一種反秩序、反文明的表現,然而,女性飽受壓迫之處境早已隨著時代逐漸轉變,如今原著重新搬演,也許置入這混合色彩的角色正是為此劇留下的另一眼界。

註釋

1、取自《酒神的女信徒》節目單

《酒神的女信徒》

演出|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
時間|2016/10/22 19:3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製作訴諸形體、能量、感官,而變得酒神化。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不再以對話主導、以智性思考或以情緒傳達,而是以全身巨大表演能量所散發出來的在場狀態(presence),將文本深蘊的張力更為普世化,同時也激盪起了跟整個展演空間的對話。 (吳政翰)
11月
01
2016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