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雕從小記》
8月
31
2017
雕從小計(非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9次瀏覽
張洛韶(新聞分類員)

改編於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雕從小記》,在演出之前已傳遍於文學界(推票最後一波甚至與聯合文學合作贈票活動)與金庸迷當中。而要從兩個故事八本書濃縮成85分鐘的劇碼,可見編導功力之深厚和精準,《雕從小記》無疑是今年藝穗節當中內容非常豐富的戲劇之一。

演出地點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邊境劇場,雖不像其他地點交通便利,但其地點的特性為其故事所要呈現的氛圍增添了不少分數,演員更物盡其用的將荒草磚塊等物幻化成情花或是山谷;山區的狂風與黃沙也像打破了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讓演出的情緒更貼近觀眾;再者因為其地點在戶外而導演更打破傳同劇場的規則,讓每一角落皆有著故事上演。如果硬要說場地的缺點,只怕是椅子的數量不多,而如果觀者選擇坐在地上觀賞的死角多出不少。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因大量的刪減,與快速的進入人心,編導選擇留住《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兩對佳偶郭靖和黃蓉及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及圍繞在旁的親人、師徒之間的多重情感。以此執問著現代與古代之間關於「情」一字的對應關聯。筆者猜測選擇金庸筆下的這兩個愛情意味濃厚的故事,是否代表著導演想問著關於此段落前兩句話,經典與永恆的愛情放置現代是否已悄然變質,而現代人是否將其視為童話或著遙不可及的美夢罷了。

劇本融合了金庸大量的文字與對白所構築而成的小說表演,其文本不會打破大家的武俠世界(或是回憶裡面的影集或電影的影像),而是開啟了對金庸故事當中不同的想像及體會,且因為時間的短暫性讓人更聚焦在導演所探討的事情上。只可惜對白及演員動作情感上的現代性無法貼合金庸的文字之美,讓人有一種在現代課堂上讀完金庸選文後所作出的呈現(也許和道具及服裝也有關係)。雖說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蘭陵王」曾經提出過「古裝偶像劇」的概念,但筆者認為既然使用了金庸的文字,是否使用淺白的文言文所寫出的對白會更貼合,而非有種文言與白話跳進跳出的雜亂,畢竟在劇場裡面,不用像電影或電視劇一樣考慮到符合大眾的口味與習慣,而是將創意與美感發揮到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甚至超越完美。

在雕從小記裡,透過演員演出大量的經典腳色,在短時間內構築出金庸的武俠世界,滿足了許多金庸迷的想像,而對金庸故事不熟悉的人,也可透過其故事開始慢慢了解金庸。而劇中當中占了絕大多數的情感與道義,也讓我思考著再冷漠無情的現代,是否還可以追回古代人所擁有的智慧與心意。

《雕從小記》

演出|非伶劇團
時間|2017/08/26 16:00
地點|寶藏巖藝術村 邊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