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雕從小記》
8月
31
2017
雕從小計(非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1次瀏覽
張洛韶(新聞分類員)

改編於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雕從小記》,在演出之前已傳遍於文學界(推票最後一波甚至與聯合文學合作贈票活動)與金庸迷當中。而要從兩個故事八本書濃縮成85分鐘的劇碼,可見編導功力之深厚和精準,《雕從小記》無疑是今年藝穗節當中內容非常豐富的戲劇之一。

演出地點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邊境劇場,雖不像其他地點交通便利,但其地點的特性為其故事所要呈現的氛圍增添了不少分數,演員更物盡其用的將荒草磚塊等物幻化成情花或是山谷;山區的狂風與黃沙也像打破了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讓演出的情緒更貼近觀眾;再者因為其地點在戶外而導演更打破傳同劇場的規則,讓每一角落皆有著故事上演。如果硬要說場地的缺點,只怕是椅子的數量不多,而如果觀者選擇坐在地上觀賞的死角多出不少。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因大量的刪減,與快速的進入人心,編導選擇留住《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兩對佳偶郭靖和黃蓉及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及圍繞在旁的親人、師徒之間的多重情感。以此執問著現代與古代之間關於「情」一字的對應關聯。筆者猜測選擇金庸筆下的這兩個愛情意味濃厚的故事,是否代表著導演想問著關於此段落前兩句話,經典與永恆的愛情放置現代是否已悄然變質,而現代人是否將其視為童話或著遙不可及的美夢罷了。

劇本融合了金庸大量的文字與對白所構築而成的小說表演,其文本不會打破大家的武俠世界(或是回憶裡面的影集或電影的影像),而是開啟了對金庸故事當中不同的想像及體會,且因為時間的短暫性讓人更聚焦在導演所探討的事情上。只可惜對白及演員動作情感上的現代性無法貼合金庸的文字之美,讓人有一種在現代課堂上讀完金庸選文後所作出的呈現(也許和道具及服裝也有關係)。雖說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蘭陵王」曾經提出過「古裝偶像劇」的概念,但筆者認為既然使用了金庸的文字,是否使用淺白的文言文所寫出的對白會更貼合,而非有種文言與白話跳進跳出的雜亂,畢竟在劇場裡面,不用像電影或電視劇一樣考慮到符合大眾的口味與習慣,而是將創意與美感發揮到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甚至超越完美。

在雕從小記裡,透過演員演出大量的經典腳色,在短時間內構築出金庸的武俠世界,滿足了許多金庸迷的想像,而對金庸故事不熟悉的人,也可透過其故事開始慢慢了解金庸。而劇中當中占了絕大多數的情感與道義,也讓我思考著再冷漠無情的現代,是否還可以追回古代人所擁有的智慧與心意。

《雕從小記》

演出|非伶劇團
時間|2017/08/26 16:00
地點|寶藏巖藝術村 邊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