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也最靠近自己《春泥II──眾聲相》
9月
04
2017
春泥II——眾聲相(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7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壞鞋子舞蹈劇場第二年土地計劃——「以身體為刀刃,單刀直入地把自己砸向這塊土地」【1】——取刃自四十歲以上的素人。一始我便不預期有舞台慣見的精實俐落;何況人到四十以上,贅餘鬆弛難免無畏無赧地賴在身體不走。然而當燈光從地面緩緩揭起,幾名黑衣人全部背對著觀眾,昂然直立的一瞬間,我竟難以分辨誰是素人誰是舞者;他們看來同樣自信而美麗。

若非事先知道有六名素人女性,與三名專業表演者,恐怕前十分鐘內,我會以為這是個整齊的舞團演出。雖無高難度動作,但肢體動作的方向、速度、幅度、節奏等,無不平衡配置,精準執行。雖說以日常場所「菜市場」為主題,動作元素也淬取自素人本身,但整體被高度淬煉而抽象化,幾無塵氣。騎入場中的腳踏車、散落旁邊的日常椅凳,則乾淨節制地透露出常民氣息。無論舞者在後,素人在前,彷彿操偶人的同步揮舞肢體;或地上地下一對舞者形成鏡相的對話與肢體,都顯得「現代」舞感十足。幾把椅子被散置場中,所有人玩起「一二三木頭人」結合「大風吹」的遊戲,跑停追抓坐之間,稍微「玩」出一點「亂」相;然也是默契良好、溫暖真摯、姿態高低錯落、亂中有序,玩得優雅漂亮的一場遊戲。

我必須說是一場認真而美麗的演出,讓素人發揮超常的身體潛能,證明了「人人都可以跳舞」【2】。但重點到底是「舞」還是「人」呢?生活中原本觸目皆是、難以迴避的贅餘鬆弛,被藝術化地高度提升,有一種「美」的意識,幾乎凌駕眾聲;猶如眾女生舞衣上的銀色拉鍊,冷冽俐落地包覆身體,越過四分之三場後,才拉開露出內襯的狂野花布,而不氾溢踰越地成為黑色洋裝的裝飾亮點。眾女生在舞蹈中途,送出給觀眾的「悄悄話」小紙條,那些不可親口言說的各自秘密,卻在「美」的意識調控下,最後揭曉為全體「詩化」的一首歌詞。

舞作最精彩的地方在它的空間的運用,不但翻轉枋橋大劇院原本空間的社教性格,更鮮明傳遞出舞作的精神象徵:「向外看」。觀眾背對原本的鏡框式舞台而坐,面向寬闊空敞的大廳硬地板,而原本觀眾入口的拱廊變成表演區的背景,腳踏車悠遊騎乘其中,最後也變成舞者逃逸的出口。只見她們扯開包封的布幕和塑膠紙,推開劇院大門,陸續消失在視線盡處;留下觀眾在劇場內,痴望著門外的天寬地闊,無限人間。這樣的空間翻轉,精湛表徵了春泥系列「向外看」的精神視角:藝術不再注目於舞台上鑽研如何完美,而是面向劇場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提問何為身體的真實?這同時也提醒了我,春泥的核心不在舞台上再現了多少「泥」相或「土」氣,而是探問的視野,向外開展,朝最遠的地方奔去直到與自我相遇,(我們想要相信)那會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一塊「泥」。

註釋

1、引自節目單。

2、引自節目單。

《春泥II──眾聲相》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7/08/26 19:30
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枋橋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者林宜瑾確實看見表演者的質地與經驗,無關素人與否,從她們身上提取發展,而不刻意強加。雖然可能還是會被質疑為「非專業」,但她們確實舞著,並有表演者該有的自信與專注。(黃馨儀)
8月
29
2017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