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向心視域、開啟新境界《浮動的地平線》
9月
11
2017
浮動的地平線(光環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2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當一種舞蹈風格在特定時空下因編舞者個人興趣、特質、心力而熟成攀頂,成為台灣舞蹈藝術史的典範時,後人要能在既定的技術形式上超越並非容易。這是回顧光環舞集已逝藝術總監劉紹爐獨創的嬰兒油系列舞蹈時,帶來的震撼與啟示。對我而言,此震撼可說是後知後覺的,1990年代起嬰兒油系列作品為舞蹈界開啟一個新視野,但是在沒有其他嬰兒油作品比較下,並不讓人覺得震撼。直到世代替換、舞台景象轉變之際,劉老舞作風格的獨特與難以超越性才讓人驚覺。也正因為如此,劉老留給後人一道以嬰兒油創作、起舞的大難題。面對此難題,編舞家余承婕與舞者們以身試法,將身心毫無保留投入嬰兒油,與之纏鬥、和它和解,並將不確定性視為舞蹈實驗過程必然的功課,試圖在探索中發現「新大陸」,因而開拓了劉老之外嬰兒油的另一種美學視野。

劉紹爐的嬰兒油作品是陽剛的,他隱藏了身體在嬰兒油上舞動時控制與施力的困難,讓舞台呈現一幅幅有趣、富想像力、壯觀、甚至是特技性的奇觀,使觀者忘卻舞者在嬰兒油上舞動的危險性。相較下,余承婕的嬰兒油幻化出陰柔神秘與極具詩意的視聽覺美感,如詩如夢的引人遐想,但卻在陰柔內斂的氛圍下凸顯與嬰兒油共舞的不穩定狀態。觀賞劉老的舞作,台上舞者能在演出當下啟動觀者的身體感,讓觀眾與他/她們一起經歷身心冒險;觀賞余承婕的舞作則讓人在散場之後留下無限的想像與蕩漾的情愫。余承婕運用嬰兒油創作,但開了自己的路,以全然不同的視角探索舞蹈被觀看的可能性,其中身體的技術性被包藏在畫面傳達的詩意中。余承婕引導觀者將視聽覺焦距拉遠,彷若從時空的遠處觀看舞台風景,有時像凝視水面下的浮游生物,有時像在自我呢喃中遙想已逝的情景、還有時像從外太空俯視地球的景象,神秘而朦朧。

余承婕的編舞手法內斂卻極具趣味,她擅長以陰陽、虛實、正反的視角呈現舞台景象,特別是同步攝/投影的影像畫面對照舞台當下真實肉身的虛實、顛倒設計。一般而言,地平線是指海/陸與天際交接之處,舞作《浮動的地平線》因此呈現的是兩地交接的中介地帶,例如海浪在漲潮與退潮間的潮間帶;水平面與海底的中間地帶;地球表面與外太空的交界之處。此位於兩地過渡之處的邊界並非穩定僵固、一刀劃開地將兩處一分為二,而是像個浮動不穩定的中介。此空間充滿變異、渾屯,也同時開啟通向兩地的大門。舞作結構的三段式呈現,透過影像作為中介連接前後兩部舞蹈,正呼應上述的意象。舞作分乾性地板與嬰兒油景象,白色長面塑膠布是舞者在前後兩部分舞動的主要介面,舞者在塑膠布上舞動即削弱了在舞台地板舞動的穩定性,此不穩定的狀態在與嬰兒油共舞時更加明顯。

海浪的音效、潮起潮落的舞動意象、塑膠紙發出似潮水來回滾動的聲音,靜靜地揭開舞作序幕。白色長面塑膠布如漲潮時奮力爬上岸邊的水花,似退潮時滾動撤回的白色海水泡沫,舞者翻滾於上,彷若潮間帶中的生物隨潮起潮落共振共舞,動靜分明。海平面,不知不覺的移動其舞台方位;靜靜地,不讓人發現。未幾,舞者在塑膠布下舞動,引導觀者進入海面下暗黑的世界。水面下生物在暗黑寂靜中活躍。同步攝/投影的天幕呈現與舞台顛倒的影像,地板在上、自由浮動的四肢在下,猶如漂浮海中的水母隨波蕩漾,煞是有趣。布上布下,白天黑夜;陰陽輪轉,相應相生。

下半場始於無油地板,舞者舞動其中得以自在拿捏。當塗上嬰兒油的白色長面塑膠布翻起時,舞者開始滑、翻、滾、旋於其上,滑溜的動作位移揭開以嬰兒油為介面的舞蹈。然而,余承婕並不將視覺聚焦在舞者身體上,她引導觀者將視覺焦距拉高擴大,從外太空看地球。同步攝/投影的天幕呈現舞台一隅的景觀,猶如地球表面與外太空交界的景致。從外太空俯瞰地球,「地平線」不再是海/陸與天際的交界,而是地球表面與外太空的交界。天幕上斜倒的影像,讓站立的人傾斜立於地表。躺在地表滑動翻滾的舞者,猶如被地心引力吸附的生物,而其所迸發出的能量,卻像欲將己身拉離地心引力、不斷拋向外太空的危險。

《浮動的地平線》是一則隱喻,舞作讓我們驚覺「地平線」可視為眼界視野的一把度量尺,這把尺不但是浮動的,還隨個人心境的高地而看到不同景象。猶如從開場到結束始終靜默地遊走場邊、操控即時投影的白衣女子。她靜靜卻細緻的觀著自己所為的場上的一切,無論平衡或不平衡都能包容與接受,沒有抵抗、不加介入地觀著一切變動無常的舞台景緻與大千世界。如是,劉紹爐的嬰兒油「舞道」在余承婕轉換觀舞視角的創意下,開啟一處美學新視域。

《浮動的地平線》

演出|光環舞集
時間|2017/09/02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在不平穩、不安全的塑膠布上仍要維持平衡,面對著如海浪、如雲朵般瞬息萬千的塑膠布,舞者尋找身體新的經驗,在身體的不平衡間找尋平衡,重建身體的節奏與動律。(梅錦忠)
9月
06
2017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