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盡人世間愛恨糾纏《破月》
11月
03
2017
破月(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88次瀏覽
連佳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學生)

「破」有著打破、看破之意,「月」時而圓時而缺,而「破月」又有女人剋夫命格之意,從舞作命題上,圓滿與殘破就有著正反兩面衝突的存在,「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人世間多少人為了追求有情人終成眷屬最終卻換來殘破不甘的結局,能夠與子偕老的婚姻羨煞多少旁人,《破月》帶我們回到古代,看別人演的愛恨糾纏、思自己一生悲歡離合。

舞台正中間高高掛著鳥籠,裡頭有一隻小白文鳥,是觀眾一入場最初的印象,籠中鳥,象徵束縛,但被囚禁在籠裡空間的白文鳥,卻又像是習慣了被眷養,在籠裡跳上跳下吱吱喳喳,望著籠裡的鳥許久,感受到一種安逸又渴望自由的孤單,布幕一升起,強烈的大紅色出現在台上,紅布、紅線、紅瓦、和大大的紅色囍字,使用如此意象鮮明的顏色,直接道出了編舞者所想表達的意象。「紅」在中國人的字典裡象徵著喜事,紅線象徵月老賜予的緣分,紅布則是新娘的衣服和頭巾,新娘入門踩破紅瓦,又象徵能夠婚姻順利、早生貴子,踩瓦片在古代的婚嫁習俗中,若新娘是在特定年月出生的「破月」,又稱「破骨」,則會剋夫家,因此才用踩瓦片的習俗來化解,然而舞台上中間大大的囍字,用紅色的瓦片圍在外面一圈,又給人一種圓圓滿滿的意象,圓又等同於緣,紅瓦排成了圓也促成了緣,紅線牽成了緣也形成了圓。

新郎新娘坐在舞台正中間,中間隔著一層紅紗,靜止不語,後方女舞者身穿一身潔白、頭戴白花垂簾、手提籠中鳥、腳穿古代高跟鞋,形成典型古代女子走路意象,一步一搖緩步而來,口中念著「呷米香,嫁好尪」,不知這句話念出了多少對婚姻的憧憬與期待,而成雙成對的伴郎伴娘嘴裡咬著紅線進來,兩兩一組,在舞台上呈現了許多圓,被紅線互相牽絆的兩方,一進一退、一左一右,不斷的迴圈,互相的牽制又互相包容,小心翼翼地維繫著兩方之間的連結,紅線牽成的緣,也需要兩人一起才能保持著圓,而後伴娘替新娘穿上了紅衣,底下卻是一襲潔白的底衣,代表著新娘的純淨無瑕,像是還不懂事故的女孩即將嫁為人婦,在她的肢體語彙裡,有著像小媳婦一般的小心翼翼與束縛,新郎身穿鑲龍的衣服,動作大而豪邁,不知不覺就與印象中古代的父權體制互相連結,而舞作的最後是由一位男舞者踩破圍繞在舞臺的瓦片,身穿白衣的女舞者又緩步走出,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又回到最初,而這中間的過程就像是看了一齣別人演的戲,愛恨糾纏又回歸平靜。

整個舞作的安排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部份,編舞者利用了許多象徵意味很重的顏色、服飾、道具,讓觀眾一眼就能理解他所想要營造的氛圍跟意境,但在其中有許多東西卻又有著不同的含意,例如紅線,像是牽起兩人的緣分,但卻也是互相箝制互相拉扯的束縛,踩瓦片,看似象徵吉祥之意,卻是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女生在特定月份出生就會剋夫,而男性則無傷大雅,其中一段許多女人圍繞著新郎,婀娜多姿的魅惑,讓我不禁聯想古代男人三從四妾,而女人必須只能純淨無瑕,男人在外花天酒地,而女人卻只能獨守空閨,多少對婚姻的期待還沒開始卻已成空,最後選擇安排由男性舞者踩破瓦片,也是值得深省之處,對我來說像是對於父權體制的反抗,也是為了跳脫傳統古板的思想,而他踩破了象徵圓滿的瓦片,究竟是圓滿了呢?還是破碎了?

看完了舞作像是看破了婚姻,看盡古代女人的卑微,看到了古代傳統思想對於女性的束縛與偏見,在看似完美圓滿的喜慶下,蘊含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表面上好像是一場喜劇,實際上卻是一場悲劇,所有的安排都存在一種矛盾衝突的美感,看了別人演的一場戲,想著自己的愛恨糾葛,多少人期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要有多少包容、多少退讓才能成就一場完美的愛情,是月老牽起的緣份並靠兩人小心翼翼的呵護,是不斷在拉扯中卻能找到兩人完美的平衡。

《破月》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7/10/07 14: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崩》在疫情中斷後再度上演,恰好成為下一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提問:社會可能瓦解,制度可能崩壞,而身體往往最先回應真實;在崩解之際,身體甚至可能是唯一仍能作為政治行動的媒介。這部作品留下的不是結論,而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狀態——一個不再假裝完整、正試圖從舊訓練、舊制度與舊語言中掙脫的身體。
11月
28
2025
《崩》中舞者面對的是世界的崩解與制度殘留,身體被逼迫即時反應並掙脫訓練痕跡;而《機》中的身體則面對人工技術與外骨骼介入,需要在精密機械節律中尋找自主節奏與協作感。
11月
28
2025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