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於群體之中《群》
5月
01
2018
群(嵬舞劇場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3次瀏覽

文 張雅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走進281劇場,觀眾圍坐在舞臺邊,在這個氛圍裡,沒有太多熱絡的噓寒問暖聲,未開演之前,一位舞者拿著空白的A4紙,隨機性的發給觀眾,而觀眾群皆以第一反應詢問:這個要做什麼?顯然此舉似乎已經引起注意,也為此表演留下伏筆。此製作為移動式劇場,觀眾會經由舞者的帶領,轉換至下一個舞台,甚至轉換心境,然而,每一場次的轉換,都離不開演出主題《群》,甚至將此議題不斷烙印,甚至是深刻的提醒著觀眾,你在這社會上得到了什麼,留下了什麼,甚至,你付出了什麼?

演出一開始,由每位舞者扮演著不同身份角色之表演者相繼在不同位置出場,有正要搭車、趕著上班、低頭滑手機或是擦身而過的人⋯等,在這個科技冷漠的社會,人們都快步調的在城市當中穿梭與生活,開演前在舞臺上發著A4紙的舞者,扮演著傳遞訊息的角色,開始將空白的A4紙一張張的遞給舞臺上舞者,卻不停地被拒絕,猶如人們每天都會在街上遇到這樣的人,他發的可能是傳單或是名片,當下也許只是想傳遞某種訊息,但卻被微笑或是冷漠的表情帶過,在傳遞者與接受者的一來一往,從眼神擴散到肢體互動,發展出許多雙人及團體技巧,在動作表情裡,從冷漠到強烈拒絕,從禮貌到轉身之後的心情轉換,舞者們在臺上推擠碰撞,順暢及默契的表現出個體與群體關係及內心世界的孤立,渴望著參與卻不被認同,反映出我們的生活中每天不斷上演的社會現象。

接著由舞者帶領觀眾轉換到另一個場域,由製作團隊在中間設置一條走道,走道裡只有非常微弱的燈光,牆上滿是現今社會對於不同型態的人貼上的標籤,媽寶、低頭族、越配⋯等許多充滿諷刺的名詞,表演者大聲的向觀眾宣告著社會存在的問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你以為躲在鍵盤後面就不用付出代價嗎,還有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的差異性,被政客操控的社會,甚至是否要讀公立大學才是優秀,難道私立大學的學生就不被重視的舊有觀念,編舞者將這些看似被認同卻永遠找不到答案的迷思,從舞者的動作以及直白的口白,道出人性醜陋,並赤裸裸地呈現且強迫觀眾接收、思考,打破了人們對理想的認知,作品裡不只是舞蹈,融合了肢體劇場,讓舞蹈的純粹性透過肢體劇場有更多的創意發想,塑造出不同類型的表演形式。

看似沈重的議題,從人們追求自我的定義到渴望被認同,在後段卻有不同意義上的詮釋,戴上白色面具的舞者以群體的方式試圖與他人共處並且融為一體,在相互接受、推擠與排斥後,依然在群體裡以弱者的方式存在,那麼這些真真假假就是我們要的嗎?又或是當全體演出人員皆戴上面具,呈現著自我特色,卻被現實摀住了嘴,欲掙脫卻逃不出緊緊綑綁的枷鎖,有如現今社會一般,是想刻意不被凸顯,還是現在群體社會或生活裡,本來就不允許彰顯自我,這就是群體的本質嗎?

較前段不同的是,大家專注於做自己,但依然存在著對社會的不安及絕望,卻仍然抱著一絲希望,編舞者們將作品緊繫在主題《群》之上,讓人反思我們是否曾經為了價值觀,傷害了對方,或是為了在群體裡立足,付出了哪些來交換,社會不斷地變遷,在這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及年代,自我的主張以及群體裡的鬥爭,一直都存在。

《群》

演出|嵬舞劇場舞蹈團
時間|2018/04/14 14: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