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白臉,回到原始姿態《太空》
5月
18
2018
太空(上默劇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9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

走入默劇世界裡,用更真實的雙眼去觀照人生。由孫麗翠「上默劇團」年度創作《太空》,紀念法籍默劇藝術家馬歇馬叟。上默劇團以東方的語彙來詮釋默劇表演,這次《太空》的製作緣起是為紀念馬歇馬叟逝世十周年,由孫麗翠重新演出馬歇馬叟經典作品,一貫保持全然東方風格來呈現。

在八段劇目中,由群體演員來串場,且透過直白文字公告,讓觀眾一目瞭然劇目的篇章。整齣劇中,由孫麗翠飾演馬歇馬叟的作品角色,卸下默劇的白臉,以自然的面孔,帶領觀眾回到生命最原始的姿態。八個主題都是人生的課題,生命的循環。

第一段〈下凡〉全體演員如海水般靜謐的盪漾,在這片「人海」中期待又有新生命要到來。在孫麗翠飾演的角色下凡後被迫換上大白袍與紅鞋,如同宣告生命的痛與美。來到〈遊園〉串場的演員化身成各種動物,把氛圍拉到自然中,看到孫麗翠一舉一動,對世界一切都充滿好奇卻也恐懼,是關照內在的開始。〈功夫〉是進入人生、是學習、是工作。〈茶〉代表精神,將紛雜思緒放慢下來,回到心中的平衡。夢般輕盈〈月〉似乎談慾望,可也有捨與得。〈遊俠〉滿台塑膠袋與塑膠袋怪獸,淹沒孫麗翠,讓觀者正視環保議題。來到〈生命詩〉說著輪迴、演著一輩子。進入〈太空〉前,串場的表演著以緩慢的奔跑動作穿越舞台,看到每個人的生命節奏都不盡相同,最後馬歇馬叟與孫麗翠的結合,孫麗翠也脫下大白袍,回到太空。

據孫麗翠談「太空」,太空是孫麗翠對於默劇的深望。而我來說「太空」,太空是藝術家對於創作的奢望。當一切回到最原本的樣貌,無比自然、真實,創作的一種極致。舞台空了,剩下表演者獨立面對一切,也看到自己。默劇表演是高穩定、精準的,當沒有佈景、道具,觀眾的視角都聚焦在默劇演員上,如何吸引目光,且讓人明白劇情?我在孫麗翠身上看到了,透過他專注的雙眼,讓人看到他想像出來的全世界。作品整體風格擁有東方儀式般莊嚴,卻也不失默劇的幽默感。

盡在不言中。沒有語言,我們用什麼溝通?是靈魂。觀賞完上默劇團演出,最大感受是,表演著與觀眾的連結,很清楚演員的喜與悲。那些細膩動作與情緒牽引著觀者目光,若沒百分之百投入,觀眾的眼神也會跟著失焦,對我而言這是默劇表演者最耐人尋味的面容,也是所有表演藝術家的基本功課。

默劇,是一種平易近人,貼近心靈的藝術。孫麗翠:「我到過許多地方表演,面對各種膚色、不同文化的人群,我發現所有觀眾的情緒起伏都依循著類似的模式。自我投身默劇表演以來,我還不曾見過何種歡笑是專屬法國、德國,或是何種淚水是英國、美國、俄國才有的。」我想這段話足以應證默劇表演的能量及平等,與默劇所存在的價值。

《太空》

演出|上默劇
時間|2018/04/2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