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樂的反詐騙宣導劇《偷天還春》
6月
15
2018
偷天還春(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54次瀏覽
賴玉萍(馬來西亞電子企業工程師)

這是第五次造訪高雄,特地赴台觀賞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推出的《偷天還春》。天團的開場方式是先以「假綁架騙贖金」的小劇場來帶出此劇主題「詐騙」,再來才進入字幕介紹工作人員 ,背景音樂是「零零七」,配合這次主題小偷鬥詐騙集團,倒也沒有違和感。

第一場,天團當家小生陳昭香飾演的小偷集團大師兄廖天金就以鬼馬風趣的形式出現。道具方面, 升降式的屋頂很有創意,代表著屋頂和地面的分別。尤其當主角站在有階梯的平台上,屋頂則是在舞台地面上,可以想像「樑上君子」半夜中在屋頂上跳躍逃避官兵追趕的感覺。當主角做個微微往下一跳(其實只是跳下一格階梯), 屋頂就會升上去,,讓人有一種主角施展輕功從屋頂躍下地面的感覺。

主角天金因為肩負著照顧師弟妹的重任,必須繼續這種偷雞摸狗的行當,無法轉行做光明正大的行業。奈何這和早已金盆洗手的師妹有春的理想背道而馳,導致兩人無法開花結果。天團小旦孫詩雯飾演的有春,和陳昭香多年對戲所累積的默契就不用多說。經過2012年春天藝術節大戲《愛河春夢》的洗禮, 明顯看到她在歌仔戲唱腔上的大躍進。有春因為一次的偷竊行動中,領悟到作為女人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相夫教子而決定改邪歸正。一雙師傅的採花天蠶手,只願嫁作人婦,為丈夫兒女洗衣縫補,擁有美好家庭。

陳家二姊麗巧飾演的「伊陸我」是取台灣反詐騙電話號「165」的諧音,順便也可以做一個反詐騙的宣導。伊陸我雖看似個江湖算命先生,但是出場的旁唱已經描繪了他是「微服出巡、查探案情」,也令人不難猜到後續的發展。至於欽差聯合小偷鬥法詐騙集團,雖然沒有很曲折離奇, 一切劇情都在預料之中,但是這算是一部宣導反詐騙的輕鬆喜劇,劇情簡單易明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這次劇團讓年輕一代吳奕萱挑大樑,演出詐騙集團首腦——馬斯文。這算是第一次聽到奕萱演唱大量的歌仔曲調,雖然舞台扮相有乃母之風,可是唱腔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團長陳進興飾演的牛車輪是典型的貪官, 看著馬斯文勾當暴露就想「黑吃黑」,最後當然是和馬斯文一樣逃不過法網。還有男女主角的師弟師妹「有影無影」,這兩個角色人設很吸睛, 帶點無厘頭之餘又很搞笑,發揮了點綴男女主角的作用。

此劇本採用貼近時事的詐騙題材和歌仔戲作為結合,也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就如現代人孰悉的催眠和line,還有現代語言「已讀不回」、「突破心防」和「9487」(就是白癡)等也令人會心一笑。結尾也不忘記再次呼籲觀眾,遇到詐騙記得聯絡「165」。以全面的角度來說, 《偷天還春》算是一齣有寓教於樂的反詐騙宣導劇,大人小孩都適合觀賞。

《偷天還春》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18/06/01 19:30 & 2018/06/02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天金的「天」,反倒更像是與有春的「春」合為「高雄春天藝術節」中的「春天」二字,並配合欽差伊陸我命名的諧音──「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於是,《偷天還春》最後似乎成為一齣以輕鬆逗趣的喜劇調性進行的「反詐騙教育宣導劇」。(吳岳霖)
6月
05
2018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