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層隱藏版,尚待解讀中《雜劇班頭:關漢卿》
6月
25
2012
雜劇班頭:關漢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96次瀏覽
林幸慧

台北市城市舞台

「重層」為討論台灣文學現代性的常用語彙,意指歷經各期統治者後形成的層層疊合、看似相互斷裂卻又實為一體的特徵,若以甜點來譬喻,大約就像是費時費工的千層蛋糕,只是各層的口味既不一致也未必和諧。本文借用這個概念來敘述由《關漢卿》引發的一些想法。

就戲的本身來看,關漢卿在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戲曲學院劇團選擇戲曲人為題材,合情合理。無奈關漢卿佳作雖多,但其人在歷史上留下的主要是形象而非事跡,編劇可資依憑的線索太少,又深覺田漢話劇《關漢卿》是座「無法超越的大山」,遂另起爐灶討論「關漢卿如何成為關漢卿」。全劇以關的四部名作《救風塵》、《單刀會》、《魯齋郎》和《竇娥冤》中各選一折,完成元雜劇「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結構。開場呈現巨幅畫卷,真人與影像交錯,行吟於長軸山水間。楔子因襲田漢劇作中朱小蘭一角,將她改為關被迫另嫁的初戀情人,而後以珠簾秀、賽簾秀為主要人物,先演珠簾秀在現實中巧妙演出《救風塵》,解救賽簾秀,因而觸怒權貴;為了賠禮,劇團演出《單刀會》,關漢卿親自上場演出關羽,也讓主演唐文華「一趕二」、在老生之外又展現紅生表演藝術;第三折《魯齋郎》,鐵面包公斬了胡作非為的皇親魯齋郎,在座看戲的蒙古貴族大怒,將關逐出大都,關轉至南方活動;第四折是關聽聞朱小蘭將被誣斬,寫下《竇娥冤》,台上演出〈斬娥〉與小蘭受刑疊合,以彰其冤。結尾復現開場時同樣的情景,讓關漢卿在畫卷上走過自己的一生。

編劇以【四塊玉】(元曲曲牌名)形容全劇結構,但其實更像高橋留美子為《犬夜叉》設定的「四魂之玉」,雖為眾人搶奪的至寶,卻散碎在四方,須靠眾人之力逐一取回,始能拼湊復原。如前所述,全劇以「集句」方式串連關漢卿劇曲代表作,又將他用以明志的幾首重要散曲都嵌入劇中,使之能歌,向前賢致敬的用心良苦,令人感佩。只是劇名關漢卿,關本人當是本劇主要書寫對象,整場戲看下來卻有如讀完一部關漢卿作品提要,他的作品在此未能彰顯他本人,反倒掩蓋了他的面目,觀眾雖對關漢卿作品有了初步概念,對他這個人卻仍然不甚了了,只看見他在珠簾秀等女角的表演縫隙間不斷重複「嘆氣→憤懣→拂袖而去→妥協但再度觸怒權貴」,觀眾必須在進場前對關的生平及元代漢族文人處境已有了解,才能將他散在劇中各處的表現勾連起來,為他的行為找到動機與解釋。製作一齣戲並不容易,花費這樣大的心力創造出一個隱藏版的關漢卿,應該是本劇最大的遺憾。

劇中角色眾多,動員許多演員和學生,就連朱傳敏都上場扮演百姓,但戲分較多的角色卻不見得佔便宜。主演唐文華兼飾關漢卿與關羽,前者形象模糊、後者已經盡力但崑曲終非所長,反倒是第三折的丁揚士(包拯)和第四折的郭勝芳(竇娥)是最出色的兩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劇對影像的運用。時至今日,即使在戲曲劇場中,影像的使用也已極為頻繁,由於其效果明顯可見,有時甚至改變了戲曲原本的質性,轉流動為凝滯,營造一個鏡頭又一個鏡頭的畫面美感。本劇首尾兩處畫卷造境確實在視覺與心靈上都給予觀眾一定程度的享受,卷軸舒展流暢而有韻致,但在第四折六月飛雪應驗竇娥誓言時,卻沒有充分運用這個素材。在上崑教師朱曉瑜的指導下,郭勝芳演出規範的崑曲〈斬娥〉,全堂衙役、劊子手等人也配合著她走位,而朱小蘭素服上場,施展白色水袖在紅衣竇娥的前後出沒。或許導演想要藉此表現朱小蘭與竇娥實為一體,但這反倒成為全劇最大的敗筆,擁擠的舞台、不靈活的身段加上外無美感內乏力道的水袖,令人忍不住呼喚自開場後便一直隱藏不見的多媒體快來救場,等到六月飛雪時多媒體終於再度發威,但全台平淺的紅光加上白光點點……真的很抱歉,一時間我竟懷念起最樸素的天降碎紙片。

現象背後必有其成因,一次演出的意義往往不限於一次演出。戲曲學院京劇團有學校為後盾,從來就不乏優秀人才,或許正因人才不虞匱乏但上台機會就是有限,多年來給人的感覺也是內耗過劇,徒增傷損;又由於畢業生自成系統,非該校畢業生在團中出頭不易,如出身陸光的郭勝芳就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今勵精圖治的校方碰上積習甚重的團方,這些隱藏版的問題或許又將一一浮上檯面。就像這檔演出,先是劇目難定,而後主演演員臨陣抽身、迫使劇組向外借將救場,為了配合唐文華的檔期,不得不在票已售出的情況下更換演出日期。以上種種,都不是一個有制度、上軌道的劇團應有的狀況,也可見主事者之難為。但這些洶湧波濤都隱藏在幕後,一般觀眾是看不見也不在乎的,對買票進場的我們而言,所期待的無非是一場好戲,至於這些隱藏版問題,也只能留給主事者去傷腦筋了。

《雜劇班頭:關漢卿》

演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
時間|2012/06/16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