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兩相宜《千里之行音樂會》
9月
06
2018
千里之行音樂會(彭景古箏音樂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0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彭景箏樂團於2008年成立,由著名古箏演奏家彭景及多位國內優秀樂壇古箏好手組成,推廣優質的音樂演奏。此次音樂會特別邀請香港演奏家羅晶及羅晶古箏藝術團共同演出,吸引許多古箏樂家與愛好古箏的知音,齊聚一堂欣賞 。

音樂會曲目非常多元兼具特色,一開場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江賜良《丟丟銅仔》開始,全曲充滿濃濃的鄉土韻味;接著是彭景箏樂團委託創作,王乙聿《累  世》首演;再有令人觸景生情的黃曉飛《哀江頭 (箏與箏樂隊) 》。下半場則有濃濃異國風味,包括王丹紅《沙漠玫瑰》、黃學楊箏四重奏《山河流水 (四重奏) 》、著名古箏名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的周成龍《泛滄浪》、簡約風格的張儷瓊《人生如夢》。最後安可曲演奏古箏曲《漁舟唱晚》,典雅的曲調、緩慢的節奏,彷彿一幅古畫在眼前,帶給觀眾一個美好的回味餘甘。每一首曲子在演奏家的細膩專注詮釋下,都令觀眾陶醉其中。

流行於台灣與福建的童謠《丟丟銅仔》,又稱【宜蘭調】,描述火車經過山洞,水滴落下來聲音,另一種說法是礦工賭博時丟銅錢下注的聲音,當天演出以古箏四重奏加上大阮詮釋,箏的聲音悠遠,快旋律段落詮釋得很細緻,使用古箏基本技巧:搖指、連抹、掃搖、拂音等,主題部分出現多次下滑音與搖指,演奏者技巧幾近無失誤,且細膩整齊,搭配大阮襯托,讓整個音樂走向流暢活潑。節奏方面,主旋律與伴奏重疊交織,穩健中透露出音樂性的輕巧迷人,讓鄉土氣息更親近怡人。

王乙聿《累 世》是一首古箏三重奏,描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別緣分,如作曲者所說:「每一個生命,總會因另外一個人而豐盈,傾盡一生的悲喜,只為了遇見這樣的一個人」,【1】在三位古箏演奏家彭景、楊燦如、劉瀞予合力表演下,藉由三個聲部,既各自表率個人對曲目的詮釋,又在交錯之間結合三者,令聽者感受美好的因緣交會,也感慨人生際遇無常。此曲目三個聲部以旋律為主,時而優雅,卻又帶有極快的氛圍,也有很多急促的節奏和散板,曲目段落有很多拍打技巧,後半拍打的交錯節奏多不勝數,然而三位演奏者默契十足,各司其職,在極快的節奏音群中仍能巧妙搭配,非常不容易。

充滿異國風味的《沙漠玫瑰》,結合不同風俗曲調的素材,呈現音樂畫面之美,運用箏四重奏加上大阮與打擊,在編制上非常耳目一新。打擊樂手在音樂表現方面,節奏精準,顆粒感分明,稍有點可惜的是主旋律古箏的聲響有點被蓋住,主奏的聲音變得些許模糊 。

聆聽整場音樂會從演出一開始的《丟丟銅仔》到《人生如夢》,看得出彭景箏樂團對於曲目安排非常用心,既有傳統古曲、為人熟悉的名曲,更有委託邀約創作的現代箏樂,讓觀眾在欣賞傳統樂曲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了解古箏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演奏方式,常見的獨奏、重奏,以及重奏加上其他樂器的組合搭配,都是一般國樂音樂會不太會出現的演奏型式。此次彭景箏樂團偕同羅晶古箏藝術團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音樂響宴,也期待未來的她們有更多可能性的發展與嘗試,為台灣古箏界開創一個新的里程碑。

註釋

1、摘自《千里之行音樂會》節目單。

《千里之行音樂會》

演出|彭景箏樂團、羅晶古箏藝術團
時間|2018/08/2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