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過後留下的荒蕪《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9月
13
2018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心酸酸工作室、攝影林蔚圻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1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心酸酸工作室於2016年起,與法律扶助基金會合作,共同完成《國界上的漂流者》一書,講述無國籍者與難民的故事。這回將議題放在舞台上,把生活的困難、國籍定義上的艱鉅,濃縮成兩個鐘頭的《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戲中描述不速之客「小黑」貿然闖入一個台灣家庭,原以為這位小黑是全家最混沌、最茫然的人了,只能卑微地替人做家事求得一間「倉庫」棲身,在幾經笑鬧以後才發現,看似正常的這一家,其實母親與女兒在台灣都是沒有公民身分的無國籍者,於此同時,「窩囊廢」兒子竟然還執意要養從街頭撿來的一隻流浪狗。母親和女兒的無國籍問題尚未解決,家裡又因父親沒有捻熄的一根菸燒起大火,整個房子付之一炬,一家四口與「小黑」還有兒子撿來的那隻狗,逃到全台灣最溫馨的地方--24小時便利商店,超商在此刻成為一座孤島,不拒絕任何人的到來,提供一方休息的位置,也提供無家可歸之人思考下一步該何去何從的所在。

作為一齣討論無國籍者與難民議題,本戲是行不通的,創作者也深深明白此事,所以一再(於節目單)呼籲觀眾,要看議題去看《國界上的漂流者》這本書,此刻則請我們盡可能以直觀感受本戲即可。本戲以創作者自己的說法,拿「綜藝節目的低俗狀況劇」來形容,我認為非常貼切,因為劇中無論是家人之間的感情,或者是女兒忽然之間對「小黑」的愛情,都淺得找不到根基,所以觀眾基本上不太可能在這齣戲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於是,本戲將所有的力氣都花在如何「胡鬧」上,為此,他們卯足全力: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笑到腿軟站不起身,或者是誇張地驚嚇、誇張地責難、誇張地嘲諷、誇張地哭泣。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以團隊自身的故事為開頭(想匯錢給設計,才發現為了防止詐騙,銀行設有一天轉帳額度三萬的限制),來說明人總是喜歡替自己創造一些莫名其妙的規定;再以一家四口的生活,象徵台灣的樣貌;接著以「收養流浪狗」的意願,對比人們對「無國籍、難民」之冷漠;並以母親諸多「政治不正確」的言談,對應我們「政治正確」的價值觀--以上這些話不是我說的,是角色自己跳出來說的,也是我在本戲中所看到最大的問題。

是的,在如此賣命地胡鬧之下,角色卻一而再、再而三,後設地跳出自己的角色,解釋現場的狀況。如果只是純粹解釋人物關係也罷,偏偏又夾雜著諸多嚴肅的論說,例如這個家庭象徵的意義、流浪狗的意義、便利商店存在的意義……。

當然,無論是作為一齣鬧劇/喜劇,適當的「停頓」都是必須的,可是如果將角色的後設作為本戲笑鬧的停頓點,我認為這是不成功的,原因是在這個時候,詩意的暗示已全然消失,場上的伏筆成為暴露的教條,角色的溫柔成為突兀的陳腔,觀眾能夠從喧鬧的劇情中暫時喘口氣的時刻,也會開始質疑這場鬧劇的定義。

同時,在這麼鬧的一齣戲裡,卻又塞進大量的、冗長的台詞,例如兒子向母親花長長的時間去解釋一隻狗的來歷,然後,無國籍者小黑就會跳出來說:「哇,你們願意這樣對一隻狗,那我呢?」;再然後,兒子會在某個段落大吼:「我們時間很少,要講的事情很多。」示意對方廢話少說;最後,母親百無聊賴地坐在便利商店,問:「現在,我們要怎麼結束這場爛戲?」這些自我調侃的對話充滿在所有人的台詞之中;除此之外,許多言談存在的目的已經不為了推動劇情的流動,而是欲驅動觀眾笑的反應,比如說不斷強調妹妹長得像安心亞、媽媽聽到「那個不能說的人」後直接搭腔佛地魔、或者是動輒大張旗鼓的扭打場面……以致於整整兩個鐘頭的戲,若有觀眾開始為同樣的笑點(例如誇張的肢體與台詞)感到疲乏以後,將只能看到空洞的劇情。

在戲開演前的十五分鐘,場上有一齣短戲《狸的生態紀實:EXC案》,演員挑選書中的某些段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朗誦出無國籍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開演前、舞台上放的無數資料介紹,看見創作者的心意與誠懇,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創作者某種程度而言也一直在避免教條式的宣言,以致於當演員如泣如訴地以第一人稱描述無國籍者心聲時,另一位演員會以啜泣聲打斷,並以誇張的哭腔詢問:「這明明不是你自己的故事,為什麼聽你講起來還是這麼想哭?」以此稍稍紓解眼看就要過分嚴肅的氣氛。

綜觀而言,《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升起巨大的命題,並刻意不以命題本身的哀傷與嚴肅處理,反其道而行地盡可能充塞笑鬧場面,卻又在某些時候拐了一個大彎、正正經經地陳述生而為人的艱難,使我認為無論是在情感深度,議題力道,或者無厘頭的程度都踩得不夠滿,十分可惜。

《作為人類,在任何地方》

演出|心酸酸工作室
時間|2018/09/09 14: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展現柔軟的可能,心酸酸工作室以「硬」去處理,在舞台設計上、在表演風格上皆然,很清楚一致的進行演出設計。雖然有時候圈子兜遠了、表演誇張到令人疲乏,但都不妨礙去進入他們的創作脈絡,且被演員的能量感染,以至於在最後仍不免跟著爆笑出聲。(黃馨儀)
9月
11
2018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