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恐懼的成長之路《小紅帽》
4月
17
2019
小紅帽(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Elizabeth Carecch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4次瀏覽
吳政翰(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改編,在戲劇舞台上屢見不鮮。藉由改編,一部經典作品,不論是劇本、小說、詩歌或童話等,可因應不同的時代背景,挖掘出不同的文本解讀,進而與當下觀眾或當時社會產生更直接的交流。因此,除了跨文類、跨媒介的敘事轉譯之外,改編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原著對話,以及如何跟當代觀眾共鳴。繼《仙杜拉》(Cendrillon)、《小木偶》(Pinocchio)之後,法國當代劇作家暨導演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的童話三部曲之一《小紅帽》(Le Petit Chaperon rouge)再度受邀來台演出,以簡潔的劇本語言和舞台語彙,將故事的重心聚焦於人物本身,涵括了人性的慾望、恐懼和成長。

《小紅帽》的童話故事有諸多版本,至今最為眾人所熟知的應該還是格林兄弟所撰寫的版本:小紅帽在去探訪奶奶家的途中,遇上了大野狼,不小心將奶奶家的地址說了出去,於是大野狼設計假扮,吃了奶奶和小紅帽,後來出現了一位獵人,剖開了大野狼的肚子,解救了兩人,而大野狼則因肚子被塞滿了石頭,摔死了。這則童話原初最直接的寓意,除了複製英雄救美的套路,就是告誡孩子們要小心陌生人,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具有相當的警世意味。

在波默拉的改編版本裡,色彩不再豐富,人物不再活潑,燈光昏暗陰沈,音樂憂愁哀傷,舞台空曠寂寥,僅有兩張椅子,整個世界一開始就顯得冰冷。大多時候音畫分離,西裝筆挺的說書人站在一旁講述著當前故事,場上角色像是隨著情節指示而不斷行動,充滿規訓意味。小女孩想要跟媽媽一起玩,但媽媽卻總是到處忙碌奔波,以規律而瑣碎的步伐,走來走去,聲響單調,身體機械。

有意思的是,在此版改編中,可見欲望和恐懼的多層探討。小女孩最喜歡媽媽扮演令她恐懼的野獸,媽媽瞬間屈身至地面,站地爬行,朝她奔來。此一喚召野獸現身的舉動,呈現出了其潛意識中對於恐懼的希冀,不僅是小女孩對於生命力的渴望,對於狀態改變的期盼,對於未知的好奇,而且也為後面野狼的出現,留下了伏筆。於是,當小女孩有了往外出走的欲望,表面上害怕,實際上不只想要去找探訪外婆聽未知的故事,也是想要離開這僵化而冰冷的家庭,想要進入危險的森林,甚至想要親身經歷恐懼的具象。因此,體現於小女孩身上的欲望和恐懼之間的相對關係,是共生,而非互斥。小女孩恐懼野狼,但更渴望野狼。

綜觀戲劇史,許多劇本皆出現過森林。這個自然場域裡,蘊含著一股自由原始、回歸本我的力量;角色一旦進入,一面遁入了未知的冒險,一面解放和重尋自我。同樣地,小女孩在森林中,不但獨自找到了如盟友般的影子,也就由大野狼這美麗而危險的現身,正視了自己與恐懼的關係,甚至與之遊戲,在協議之下踏上不同方向卻同樣通往外婆家的道路;短短的一段,表現出了這角色的蛻變和成長。這些成長的節點,都是原著所沒有;原著並未強調恐懼對於小紅帽的吸引,而是傳遞世人應該遠離恐懼、安於現狀的訊息,於是小紅帽以後不敢亂出門了。因此,原著與此版改編,看來類似的情節,卻呈現出不同精神。在格林童話的版本裡,小紅帽的成長,是寧可再被規訓,是種反成長;在波默拉的改編版本裡,小女孩走出規訓的世界,來到森林,面對自身欲望和恐懼,有所成長,而原本如英雄般的獵人重要性大大降低,一切危難在黑暗中解決,幾句話輕描淡寫過去,最後被規訓的對象變成了野狼,再也不敢接近小女孩。同時,也由於野狼的成長,淡化了原著本來善惡鮮明的分界。

此版改編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將女孩、媽媽、外婆三位女性之間,勾勒出一種幽微的對照關係。就心靈層次而言,小女孩無憂無慮,媽媽務實世故,兩人並不契合;小女孩與外婆卻十分投緣,因為外婆會跟女孩關於媽媽過去的故事。就外觀來看,劇中特別提及,小女孩的媽媽跟外婆長得很像,也將故事延伸到了小女孩長大後,外貌跟媽媽十分神似,這是否也暗示著現在個性跟媽媽一樣了?這三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存續著一種相互牽繫的關係,這層關係不只表徵著三人的血緣,同時隱約地暗示著,這三人宛如同一人在不同時期的成長歷程,從天真爛漫的童年、社會化後的成年,到返璞歸真的老年。

不過,在這成長歷程中,究竟是什麼讓小孩變成大人那樣,又是什麼讓成人回到老人的心境?這是此劇中所留的一個空缺。或許,正是對觀眾的設問,也是這則改編的格局甚於原著之處。

《小紅帽》

演出|路易霧靄劇團(Compagnie Louis Brouillard)
時間|2019/04/1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形再精彩、情緒再迷人的小紅帽與母親,終究只是失去自我的幻像。小紅帽期待探望奶奶的渴望、因為與母親的冷淡而起的孤獨感……這一切都由說書人講述。因此,觀眾要如何在「所有女性角色們不過是重演男性說書人講述內容」的狀態下,認同《小紅帽》可能是一樁呼應現代人生活的女性成長故事呢?(陳湘怡)
5月
16
2019
綜觀全劇,透過情節改編增添的細節、燈光與聲響、台詞配置的元素等配合,篇幅僅四十分鐘的《小紅帽》,精煉地將童話故事中的成長軸線強調出來。對於一部初衷是讓女兒對劇場產生興趣的作品,其最直觀的劇情層面,仍謹慎且巧妙地環環相扣、前後串連,並起到不可取代的關鍵作用。(張敦智)
4月
24
2019
波默拉透過童話,帶所有的現代人,渴望親近卻又無法親近的人們,走過了一場重整親密關係的倫理性儀式。在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故事結尾,奶奶與小紅帽都被解救,大野狼/媽媽也都活了、醒了過來。(汪俊彥)
4月
22
2019
路易霧靄劇團以極為纖細、幽微的光源,以及簡潔的演員肢體動作,拓展了這個作品不算大的四方形傾斜舞台,讓家、森林、祖母家的場景轉換透過光與暗指引觀者注視的位置,讓光線帶領觀者想像力的奔馳,並讓每個凝結的片刻不斷延長其影響。(林映先)
4月
17
2019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