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錯身影的秋之語《雙黃線》
10月
31
2012
雙黃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0次瀏覽
黃宛茹

「舞蹈秋天」今年邀請了一位年輕且具有實力的舞蹈新銳編舞家黃翊,以《雙黃線》為秋天的舞蹈表演更添一抹氣息。作品《雙黃線》如同這個季節一樣秋天,抑鬱的氛圍、深沉的語彙以及充滿難以言喻的肢體。經由雙人舞及一架鋼琴詮釋,讓觀眾不需看節目單,也能一起感同身受這憂傷的秋天。簡約的舞台、昏暗的燈光,更突顯出舞者的孤寂。這是《低語》的延續,將作品拉回編舞者本身,不以五光十色的燈光效果來訴說,取而代之的是,乾淨俐落的舞台來表現快樂、孤獨、期待與失落。

現代舞作品不斷推陳出新,頻頻向現代科技相互挑戰,激發出更多不同的火花,似乎將現代舞邁向跨界作品才是個發展目標。如《早餐時刻》亦將大螢幕搬上了舞台,呈現出別出心裁的舞蹈作品。而《雙黃線》非但沒有朝向「科技路線」,甚至回歸到「舞蹈、舞者」本身,從肢體中去表現更深沉的境界。跳脫了現代舞蹈市場,反其道而行是不是很冒險呢?雖然黃翊擅長於結合舞蹈肢體與影像的多層次表現,但這回,卻跳脫現代科技的框架,回歸到根本──舞者與鋼琴,就如同在未加以裝飾的排練室一樣純粹。黃翊也說:「這是場『不插電演出』。」沒有科技聲光效果,僅有麥克風的收音。這場不插電的演出,正也是吸引筆者進劇場觀舞的原因之一。

整場舞作以鋼琴現場伴奏,開頭由琴聲帶起,一段和聲反覆進行。穿著西裝的舞者,對於現代舞的詮釋更添增些難度。這一身西裝,就如同一般外人所見,良好形象的表徵。但卻渾然不知,這席西裝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才正要開始。舞者將自己重重的跌落,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然而,這西裝卻無法掩飾筆者所感受到那背後的痛。合身的西裝也沒讓舞者失於詮釋內在身處的情感,反倒是呈現出更強烈的對比。在束縛之下的痛,更是強大。內心情感的交錯,交由兩位舞者在鋼琴邊的肢體對話。對話不僅包括了琴聲的呼應對答,舞者間始終以一種交錯的姿態,穿梭於彼此之間。這是一個人的內心交錯?亦或者是兩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呢?再再將編舞者的內心坦蕩蕩的呈現於觀眾眼前。唯美中不足是受限於舞台,坐在鋼琴椅子的正後方觀眾,在這個段落無法完全地看見舞者的肢體對答,而是觀看舞者的背影,實在略為可惜,錯失這精采的片段。

《雙黃線》的舞者在舞作中做了很多嘗試,但嘗試中又不失原味。以聲音藝術、彈琴等,最後還運用歌聲來將情感的詮釋更到位,這些都是不能忽視舞者對其舞作的用心,以及採用最真實的一面來呈現貼近舞者的內在。看完這齣舞作,似乎也讓觀眾去察覺自己那不願被碰觸的灰色地帶。

《雙黃線》

演出|黃翊.胡鑑
時間|2012/09/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始於黃翊獨舞,從對於舞作書寫上所落下的第一筆,我們就可以約略窺知到那雙握著筆的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黃以慣常運用的探索關節、身體部位間的主被動關係作為開場,遊走、轉換於兩張椅子之間,我們可以看見他對於累積、再發展這件事的琢磨。(沈怡彣)
10月
03
2012
空間的開啟,正是「雙黃線」所留給彼此的。甚至,「雙黃線」其實是舞者在動態中畫出來的。在肢體之間有捉迷藏的空間,有躲藏與現身的紛然時刻,有操偶般的動與受動力場。舞者玩弄空間,給的、被給的,成了共有的,不見彼此依存的綿密,反而是隨時可以拉回自身的兩道力流。(吳若慈)
10月
02
2012
從服裝媒材設計,從以身體呈現心理空間如《流動的房間》,進一步藉機械互動裝置偵測舞者身體訊號並運算轉譯為音調旋律,黃翊既藉由數位技術表層化、外部化了身體最深層的感知經驗。《雙黃線》一作或呈現了黃翊在經過系列「皮膚」計劃的外延概念,及機械裝置實驗對身體訊息運算以至回應和再現之間所呈現的動力邏輯,轉化成為對日常關係中人與人、與物件之間的思考。(李時雍)
10月
01
2012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