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生身不息》
11月
05
2012
生身不息/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 (Erin Baiano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8次瀏覽
李時雍

甘陀麗。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中,為了婚嫁於盲視國王,為不忍親睹家族百年殺戮而矇上雙目之公主,成為阿喀郎《靈知》舞作初始,手持長桿,探伺著跟前及虛空,緩步走進延伸橫長如花道般光照裡的女舞者,移動下盤重心,隨鼓聲擊起手勢;也成為了許芳宜這幾年與國際間編舞家工作經驗所帶回台灣製作《生身不息》中,合作最早的角色作品。

曾於2010年台北新舞台「新舞風」節目中演出的《靈知》,阿喀郎與當時飾甘陀麗的女舞者日本裔太古樂手砂畑好江(Yoshie Sunahata),結合了印度卡達克舞(Kathak)轉手與旋轉的步伐以及太鼓擊奏時的身體擺幅姿勢,在光線延長或橫直所創造的儀式性空間內,以竹竿撐地,以肉身為墊,演繹關係和命運裡的視與不見。許芳宜在2011年接續發展此角色。受訪時,回顧如何詮釋從瑪莎葛蘭姆的神話人物到《靈知》裡的盲視公主:「都不一樣,但追根究柢都一樣。因為都是人,都是女人。只要回到人,回到人性共通點,其實男人女人好像沒什麼不一樣。」從砂畑好江到許芳宜,演出者帶著那諸神話角色之故事之姿,確賦予此人物偌多身體到詮釋以至文化上的個人脈絡和性格,其戲劇情緒營造和造型線條的延展,恰與阿喀郎的內斂構成張力,形成對比。

身體的賦義和詮釋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從戲劇性強烈的《靈知》到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編作幾無角色的《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重複段落中,紐約市芭蕾舞團舞者溫蒂.威倫(Wendy Whelan)、泰勒.安格(Tyler Angle)、克雷格.霍爾(Craig Hall)與許芳宜在極簡約僅背幕藍色光照下身似剪影發展各自動作語彙;並在幾段發展中獨舞或男女雙人。在同樣動作中更可見到許芳宜所謂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其手勢、其沿背脊和腹部的運動,腳和地面的關係,或是被霍爾拖舉時身體狀態的細膩延展,相對於譬如溫蒂.威倫在雙人中每一足尖延伸,每一旋腿像指尖劃過地面般輕盈,或者四人同在舞台上時差異的身體個性及之間關係非常引人精彩。

而《出口 Way Out》則是許芳宜編作。以年輕表演者初始身體能量,以奔跑、以吶喊之姿、或融合街舞不規則的動態,折返跳躍,在光線穿透背幕打出如通道的光影,背後若現的敞開空間,加上音樂重拍所烘托出的巨大感染力;然而在群體的結構關係或畫面編排上,或因光線和景而受限於前後方向的移動,以至對於從「出口」所可能展開的動作發展與賦義詮釋上,都仍停留在展開的表層。但也已可見年輕舞者一種身體原發的爆發力。

也正是在此同一舞台,年輕舞者曾有一時躍起的身影,迴盪在溫蒂.威倫的芭蕾之姿,許芳宜對於角色的個人化詮釋,或像是《靈知》尾聲阿喀郎在微光下含蓄著巨大能量進入儀式般的甩盪又收斂一瞬,或許便是許芳宜回返台灣製作而連結了三齣作品欲創造愈動人的「生生不息」。

《生身不息》

演出|許芳宜&藝術家
時間|2012/10/2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舞蹈在某種意義上正探問著生命與動態的展現,《生身不息》似乎從隱匿的微觀動作引爆了難以直接描繪的強勁動力,或可稱生命力亦或是死亡趨力,然總是生生不息。(吳若慈)
11月
12
2012
〈靈知〉最後所堆疊的高潮在於許芳宜扮演的甘陀麗皇后為亡族之戰悲慟不已,她披頭散髮,低身開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法強調腹部有力的收縮,在此刻有所閃現。阿喀郎更驚人是在結束前,整個頭手快速的晃動,快到像高速放映的影片,幾乎看不到頭手的細節,只見光影在暗處極速地閃爍,整個人彷彿即將化為粒子在台上全然消逝。(葉根泉)
10月
29
2012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