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的力量《生身不息》
11月
12
2012
生身不息/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Erin Baiano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0次瀏覽
吳若慈

若試著詢問這齣由三位編舞家共同合作的生命舞作是如何展現所謂的「生命」?可能遭遇的回應,恐怕是表面上距離生命最遠的狀態:「重複」。

由克里斯多福˙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所編的《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正直接明瞭地在「運動」與「重複」的辯證中探索力之流動的各種可能。三次冷藍光背景的各自獨舞,在重複的形式中原地重複地展現迥異的舞蹈身體,並隱約為另外五段參雜著芭蕾與現代舞步的運動加深厚度。許芳宜所編的《出口》(Way Out)也在群舞的編制下展開一種重複的來回與攛動,年輕舞者們抽搐似地抖落某些不可見的身體徵候;左右、前後來回於直線斜線間,進之退之,走走停停;工業機械式的頓點動作伴隨閃爍的光影效果,於跳躍的瞬間遁入黑暗,結束於一股終於從迴圈重複中躍升的力量,一股脫離重力向上的衝勁,使方才重複動作所累積的荒謬有了最終出口。

通過重複所累積或攜帶的力量,強化或加深了舞蹈動作的生命力度。這在以印度傳統神話為靈感的《靈知》(Gnosis)之中推向了極致。「重複」與「即興」在阿喀郎˙汗(Akram Khan)所編的《靈知》巧妙地揉合,主要表現在第一幕〈生命的祭儀〉的空手擊鼓姿態以及第五幕〈哀悼與火焰〉的隨樂旋轉與隨聲發顫以至於純粒子震動般的變形消解。許芳宜的手勢乾淨清楚,在力量收尾的時刻與鼓點一起收攏,轉入下一股力流,張力鋪蓋於流暢與切點的無間延續之中。「即興」並不來自舞者意料之外的直覺動作,即興反而作為一種「效果」帶給觀眾震撼,彷彿那只是巧合的機遇時刻,攜帶著即興的快意。

在第五幕,舞者動能被音樂帶向某種自我控制的邊緣,在重複的動作中正醞釀著某種爆發,生死未卜的時刻卻都指向生命的真實。阿喀郎˙汗的身體在人聲的追逼下,進入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畫作一般的模糊型態,快頻率的閃光效果又彷彿將躍然紙上的《臨摹委拉斯蓋茲的教宗英諾森十世肖像習作》(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1953)疊入電影聲光的動態影像之中,一片黑暗與靜寂,隨之而來的是爆出的掌聲與呼聲震動蔓延,應和舞台。

從一段小節的重複,到集體動作的重複,到個人動作的重複,直到解離為閃光、聲波、顫動的擾動,舞作的韻律似乎也從靜謐的細流凝聚為暴烈的騷亂,在各種力量造就的效果之間觸動觀眾的生命感受。當最終所有表演媒材(聲音、光影、身體)都一致推向單純的粒子狀態,形體解離為最鬆散,力量反而凝縮為最劇烈密實,人們在不可思議的失速重複之中,撞擊到初生與死亡共伴的絕妙之境。如果舞蹈在某種意義上正探問著生命與動態的展現,《生身不息》似乎從隱匿的微觀動作引爆了難以直接描繪的強勁動力,或可稱生命力亦或是死亡趨力,然總是生生不息。

《生身不息》

演出|許芳宜&藝術家
時間|2012/10/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同樣動作中更可見到許芳宜所謂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其手勢、其沿背脊和腹部的運動,腳和地面的關係,或是被霍爾拖舉時身體狀態的細膩延展,相對於譬如溫蒂.威倫或者四人同在舞台上時差異的身體個性及之間關係非常引人精彩。(李時雍)
11月
05
2012
〈靈知〉最後所堆疊的高潮在於許芳宜扮演的甘陀麗皇后為亡族之戰悲慟不已,她披頭散髮,低身開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法強調腹部有力的收縮,在此刻有所閃現。阿喀郎更驚人是在結束前,整個頭手快速的晃動,快到像高速放映的影片,幾乎看不到頭手的細節,只見光影在暗處極速地閃爍,整個人彷彿即將化為粒子在台上全然消逝。(葉根泉)
10月
29
2012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