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的力量《生身不息》
11月
12
2012
生身不息/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Erin Baiano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2次瀏覽
吳若慈

若試著詢問這齣由三位編舞家共同合作的生命舞作是如何展現所謂的「生命」?可能遭遇的回應,恐怕是表面上距離生命最遠的狀態:「重複」。

由克里斯多福˙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所編的《Five Movements, Three Repeats》正直接明瞭地在「運動」與「重複」的辯證中探索力之流動的各種可能。三次冷藍光背景的各自獨舞,在重複的形式中原地重複地展現迥異的舞蹈身體,並隱約為另外五段參雜著芭蕾與現代舞步的運動加深厚度。許芳宜所編的《出口》(Way Out)也在群舞的編制下展開一種重複的來回與攛動,年輕舞者們抽搐似地抖落某些不可見的身體徵候;左右、前後來回於直線斜線間,進之退之,走走停停;工業機械式的頓點動作伴隨閃爍的光影效果,於跳躍的瞬間遁入黑暗,結束於一股終於從迴圈重複中躍升的力量,一股脫離重力向上的衝勁,使方才重複動作所累積的荒謬有了最終出口。

通過重複所累積或攜帶的力量,強化或加深了舞蹈動作的生命力度。這在以印度傳統神話為靈感的《靈知》(Gnosis)之中推向了極致。「重複」與「即興」在阿喀郎˙汗(Akram Khan)所編的《靈知》巧妙地揉合,主要表現在第一幕〈生命的祭儀〉的空手擊鼓姿態以及第五幕〈哀悼與火焰〉的隨樂旋轉與隨聲發顫以至於純粒子震動般的變形消解。許芳宜的手勢乾淨清楚,在力量收尾的時刻與鼓點一起收攏,轉入下一股力流,張力鋪蓋於流暢與切點的無間延續之中。「即興」並不來自舞者意料之外的直覺動作,即興反而作為一種「效果」帶給觀眾震撼,彷彿那只是巧合的機遇時刻,攜帶著即興的快意。

在第五幕,舞者動能被音樂帶向某種自我控制的邊緣,在重複的動作中正醞釀著某種爆發,生死未卜的時刻卻都指向生命的真實。阿喀郎˙汗的身體在人聲的追逼下,進入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畫作一般的模糊型態,快頻率的閃光效果又彷彿將躍然紙上的《臨摹委拉斯蓋茲的教宗英諾森十世肖像習作》(Study after Vela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1953)疊入電影聲光的動態影像之中,一片黑暗與靜寂,隨之而來的是爆出的掌聲與呼聲震動蔓延,應和舞台。

從一段小節的重複,到集體動作的重複,到個人動作的重複,直到解離為閃光、聲波、顫動的擾動,舞作的韻律似乎也從靜謐的細流凝聚為暴烈的騷亂,在各種力量造就的效果之間觸動觀眾的生命感受。當最終所有表演媒材(聲音、光影、身體)都一致推向單純的粒子狀態,形體解離為最鬆散,力量反而凝縮為最劇烈密實,人們在不可思議的失速重複之中,撞擊到初生與死亡共伴的絕妙之境。如果舞蹈在某種意義上正探問著生命與動態的展現,《生身不息》似乎從隱匿的微觀動作引爆了難以直接描繪的強勁動力,或可稱生命力亦或是死亡趨力,然總是生生不息。

《生身不息》

演出|許芳宜&藝術家
時間|2012/10/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同樣動作中更可見到許芳宜所謂的「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其手勢、其沿背脊和腹部的運動,腳和地面的關係,或是被霍爾拖舉時身體狀態的細膩延展,相對於譬如溫蒂.威倫或者四人同在舞台上時差異的身體個性及之間關係非常引人精彩。(李時雍)
11月
05
2012
〈靈知〉最後所堆疊的高潮在於許芳宜扮演的甘陀麗皇后為亡族之戰悲慟不已,她披頭散髮,低身開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法強調腹部有力的收縮,在此刻有所閃現。阿喀郎更驚人是在結束前,整個頭手快速的晃動,快到像高速放映的影片,幾乎看不到頭手的細節,只見光影在暗處極速地閃爍,整個人彷彿即將化為粒子在台上全然消逝。(葉根泉)
10月
29
2012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