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零而已《ZERO》
11月
06
2019
ZERO(體相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3次瀏覽
劉郁青(特約評論人)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達到空虛的境界,就是修道的極致;守住安靜的本體,就是篤厚實在。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是「靜」的狀態。體相舞蹈劇場以此道家哲思為出發點,創作了2019年的製作《ZERO》,從舞蹈與身體來思考什麼是零,又從零引發什麼樣的生命思維?

由於「零」是一個數字,大部分的人會依據數學裡的定義來理解,「零」是一個起始點,是位於負一與一之間的整數。但若從體相舞蹈劇場援引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作為創作概念來思考,「零」是一個趨近於「虛」與「靜」的狀態,而這個狀態似乎對於從身體與動態出發的舞蹈而言是背道而馳的,「零」要如何透過舞蹈來展現,「零」要如何體現在身體裡?這是《ZERO》作為體相首部與道家哲思會面的作品要面對的問題。

在烏梅劇院入座,就可觀察到《ZERO》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一片純粹的黑,幾乎沒有布景。舞者進場後,服裝有如道士的道袍般,顏色也大多只有黑、白兩色,臉部的彩繪則有如潑墨的渲染。除卻劇場的服裝、布景,讓人更好奇的是,這齣舞作要如何把「零」的概念傳達給觀看者。

藝術總監李名正給舞者的練習指令「身體發力點從簡」,提供了某種編舞家對「零」的概念如何經過身體表現的想像。李名正希望舞者的一切動作都由「腰脊」為核心發力點,看看身體會給什麼答案。發力從簡的指令對於舞者或許仍有些過於抽象,製作人與吳品儀對「零」的詮釋則更向前推進了一步,她認為零是極小也是極大,零是極少也是極多,零體現在身體裡面,力由脊發,自然開展了身體的樣態,也許就如水如風一樣,既緊又鬆,既柔亦含剛。

這個指令實踐在舞作中,的確出現了許多擺盪與晃動在「鬆、緊」與「柔、剛」之間的動態展現,可看出舞者對於身體的力量如何從腰脊為核心,進而傳送到肢體與動作間做了許多嘗試與練習。但是從整體舞蹈劇場的呈現而言,《ZERO》想要表達的概念,遠比「零」說得更多,不管是過於緊湊的舞蹈節奏、表演者之間外顯的情緒張力,甚至是某些段落近乎狂暴的抽搐,舞者間時而拉鋸、時而對抗的形式,包括舞蹈中的敘事與戲劇性,都遠遠超過作為觀舞者對「零」的想像。如同前面所說,零在數學裡的定義是位於負一與一之間的數字,以數學的度量來比喻《ZERO》想對觀眾所述說與所展現的,都超過了零,也超過了負一與一的量度。

《ZERO》中另一個重要的隱喻是「門」,呼應了德國哲學家謝林(F. W. J. Schelling)曾說的:「道不是人們以前翻譯的理,道是門。」道是門,是法門,是通往思辨之門。李名正在演後座談中分享,年輕的時候認為門關起來就什麼都沒有,門打開了則獲得許多,後來發現這種想法束縛了自己,其實換個心境就海闊天空,而這個想法成為這次創作的初衷。舞蹈的後半段在舞台上有一道實體的門,透過這道門的開與關,舞者和這道門進與出的互動,演繹這段體悟。舞台上出現的樹枝光影幢幢,就像是人生中所經歷流動的風景,而打在舞者身上的螢光光線,則像是超脫了這道門的新體悟,音樂裡也隱隱傳來彷彿道教科儀的陣陣鈴聲。

這道門的隱喻讓我想到數學家羅伯.卡普蘭(Robert Kaplan)撰寫的《從零開始———追蹤零的符號與意義》這本書,作者在這本書中說道:「零的形象,看似空無一物;但是如果你洞悉它,就能看透整個世界!」「門」對於思考「零」的穿透性是不錯的意象,但若《ZERO》企圖想透過「門」去說更多的道家哲理,對於創作者而言,似乎又太過於急切地想在一部作品裡述說過多的人生道理,讓觀者對於其中所蘊含的「虛」與「靜」的狀態還尚待沉澱與理解,又馬上被領入「道是門」的下一階段。

面對「零」的命題,身為一個觀賞者,或許更渴望看到的是一齣更為安靜與沈潛的創作,在舞蹈裡希望能有較多的空間與留白來思考,也期待「從簡」的精神能更貫徹到整體舞蹈概念的表現。但就如同「零」是一個起始點,《ZERO》也只是一個開始,由此所開展的或許是未來更多與道家對話的系列作品,觸發更進一步關於身體的思考。就如同編舞家給年輕舞者的功課,回家查詢與思考道家裡「無為」的意義,這個功課或許很難,但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卻是一個出發點,未來在舞蹈與生命中勢必會累積更深的體會。

《ZERO》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9/10/2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3B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