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零而已《ZERO》
11月
06
2019
ZERO(體相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8次瀏覽
劉郁青(特約評論人)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達到空虛的境界,就是修道的極致;守住安靜的本體,就是篤厚實在。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是「靜」的狀態。體相舞蹈劇場以此道家哲思為出發點,創作了2019年的製作《ZERO》,從舞蹈與身體來思考什麼是零,又從零引發什麼樣的生命思維?

由於「零」是一個數字,大部分的人會依據數學裡的定義來理解,「零」是一個起始點,是位於負一與一之間的整數。但若從體相舞蹈劇場援引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作為創作概念來思考,「零」是一個趨近於「虛」與「靜」的狀態,而這個狀態似乎對於從身體與動態出發的舞蹈而言是背道而馳的,「零」要如何透過舞蹈來展現,「零」要如何體現在身體裡?這是《ZERO》作為體相首部與道家哲思會面的作品要面對的問題。

在烏梅劇院入座,就可觀察到《ZERO》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一片純粹的黑,幾乎沒有布景。舞者進場後,服裝有如道士的道袍般,顏色也大多只有黑、白兩色,臉部的彩繪則有如潑墨的渲染。除卻劇場的服裝、布景,讓人更好奇的是,這齣舞作要如何把「零」的概念傳達給觀看者。

藝術總監李名正給舞者的練習指令「身體發力點從簡」,提供了某種編舞家對「零」的概念如何經過身體表現的想像。李名正希望舞者的一切動作都由「腰脊」為核心發力點,看看身體會給什麼答案。發力從簡的指令對於舞者或許仍有些過於抽象,製作人與吳品儀對「零」的詮釋則更向前推進了一步,她認為零是極小也是極大,零是極少也是極多,零體現在身體裡面,力由脊發,自然開展了身體的樣態,也許就如水如風一樣,既緊又鬆,既柔亦含剛。

這個指令實踐在舞作中,的確出現了許多擺盪與晃動在「鬆、緊」與「柔、剛」之間的動態展現,可看出舞者對於身體的力量如何從腰脊為核心,進而傳送到肢體與動作間做了許多嘗試與練習。但是從整體舞蹈劇場的呈現而言,《ZERO》想要表達的概念,遠比「零」說得更多,不管是過於緊湊的舞蹈節奏、表演者之間外顯的情緒張力,甚至是某些段落近乎狂暴的抽搐,舞者間時而拉鋸、時而對抗的形式,包括舞蹈中的敘事與戲劇性,都遠遠超過作為觀舞者對「零」的想像。如同前面所說,零在數學裡的定義是位於負一與一之間的數字,以數學的度量來比喻《ZERO》想對觀眾所述說與所展現的,都超過了零,也超過了負一與一的量度。

《ZERO》中另一個重要的隱喻是「門」,呼應了德國哲學家謝林(F. W. J. Schelling)曾說的:「道不是人們以前翻譯的理,道是門。」道是門,是法門,是通往思辨之門。李名正在演後座談中分享,年輕的時候認為門關起來就什麼都沒有,門打開了則獲得許多,後來發現這種想法束縛了自己,其實換個心境就海闊天空,而這個想法成為這次創作的初衷。舞蹈的後半段在舞台上有一道實體的門,透過這道門的開與關,舞者和這道門進與出的互動,演繹這段體悟。舞台上出現的樹枝光影幢幢,就像是人生中所經歷流動的風景,而打在舞者身上的螢光光線,則像是超脫了這道門的新體悟,音樂裡也隱隱傳來彷彿道教科儀的陣陣鈴聲。

這道門的隱喻讓我想到數學家羅伯.卡普蘭(Robert Kaplan)撰寫的《從零開始———追蹤零的符號與意義》這本書,作者在這本書中說道:「零的形象,看似空無一物;但是如果你洞悉它,就能看透整個世界!」「門」對於思考「零」的穿透性是不錯的意象,但若《ZERO》企圖想透過「門」去說更多的道家哲理,對於創作者而言,似乎又太過於急切地想在一部作品裡述說過多的人生道理,讓觀者對於其中所蘊含的「虛」與「靜」的狀態還尚待沉澱與理解,又馬上被領入「道是門」的下一階段。

面對「零」的命題,身為一個觀賞者,或許更渴望看到的是一齣更為安靜與沈潛的創作,在舞蹈裡希望能有較多的空間與留白來思考,也期待「從簡」的精神能更貫徹到整體舞蹈概念的表現。但就如同「零」是一個起始點,《ZERO》也只是一個開始,由此所開展的或許是未來更多與道家對話的系列作品,觸發更進一步關於身體的思考。就如同編舞家給年輕舞者的功課,回家查詢與思考道家裡「無為」的意義,這個功課或許很難,但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卻是一個出發點,未來在舞蹈與生命中勢必會累積更深的體會。

《ZERO》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9/10/2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3B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