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NSO《王者交會》
11月
05
2019
王者交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8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在呂紹嘉執棒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音樂總監的最後一年,NSO邀來許多過往合作過的音樂家再度演出【1】,本場演出「本來」便是已訪台數度的柏林愛樂前樂團首席布拉赫(Kolja Blacher)擔綱領奏與協奏曲獨奏的一枝獨秀。但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布拉赫因健康因素而臨時取消了行程。NSO因而臨時邀請俄國小提琴家伊利亞.葛林戈斯(Ilya Gringolts)來臺緊急救火,演出康果爾德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E. W. Korngold: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原先安排以領奏形式呈現的巴伯《弦樂慢板》(S. 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與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L. v. Beethoven: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也改由音樂總監呂紹嘉指揮演出,並在下半場新增了舒伯特《羅莎蒙》的第三號間奏曲(F. Schubert: Entr’acte No.3 from Rosamunde, D.797)。

曲目由領奏改為指揮帶領後,樂曲的「詮釋」便有了更多值得討論的空間。開場的《弦樂慢板》,呂紹嘉指揮的過於倉促而急躁,逼不出樂曲中的至深情感,樂團在還未找到聲部的平衡與音色的統一前就被趕上了樂曲的高潮,是有些可惜的。只有在高潮段後的極弱奏時,呂紹嘉的呼吸才緩下來,奏出平衡感較佳的弦樂音色,直到結尾。呂紹嘉的「急促」早已非新鮮事,但更可貴的是他急促後的「屏息與呼吸」,瞬間統御樂團吐納的功夫是《弦樂慢板》演奏時的美好風景。

而小提琴獨奏家伊利亞.葛林戈斯演繹康果爾德的表現略顯平淡。其樂器音色走細緻精巧的風格,面對樂團幾乎滿編的二十世紀協奏曲相當吃虧,第一樂章時時其音量常被管樂等伴奏掩埋。而獨奏家的演奏亦顯平淡,第一主題裡吟唱延展性頗大的四、五度爬升被獨奏家演奏地過於拘謹,流失了不少音樂性。而在演繹第三樂章的複雜技巧時,其右手似乎過於壓迫琴身而產生許多弦雜音。至於協奏的NSO聲部各自的表現亮眼但聽不到樂團的統整性,似乎是排練有些不足。葛林戈斯在返場謝幕時給了義大利巴洛克作曲家羅卡特利的小提琴協奏曲(P. A. Locatelli: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 No.12)的片段作為安可曲,上下琶音的音準不時令人捏把冷汗,但大抵上其樂器細巧的音色特性被運用地相當得宜,為上半場做了和緩的結尾。

到了下半場,樂團排練顯得充足許多。《羅莎蒙》第三號間奏曲一掃前兩首二十世紀樂曲的陰霾,合奏的緊實度與音色融合改善許多。幾乎貫穿全曲的長笛在首席安德石的演奏下使人十分放心,以往強烈緊湊的揉音如今變得收斂許多,透亮而不奢貴的音色與NSO的弦樂十分契合。而呂紹嘉指揮棒下演繹的音樂雖仍略快,但依然保有穩健的姿態走完樂曲。

壓軸的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是作曲家中晚期寫法精煉而饒富趣味的作品。指揮家似乎也沿用了這樣「幽默」的解讀方式:將四個樂章的速度都設定得飛快,並以明亮清爽的方式演奏。貝多芬作為古典與浪漫主義的承先啟後者,在形式主義與情感抒發之間取得對立兩極的平衡,我認為是最能突顯樂團特性與性格的樂曲。NSO的弦樂呈現了清澈透亮的風格,管樂則百家爭鳴:長笛首席安德石略顯如長笛老大師詹姆士・高威(James Galway)般老派的美學;雙簧管拘謹而豎笛首席奔放自如,銅管群時有不穩但大體合群。NSO整體雖不能說有個統一明確的風格,但呈現了多元並蓄的姿態。呂紹嘉深知此般特性,從而揚棄了傳統德奧教條式的詮釋。

呂紹嘉的飛速詮釋確實也有其缺點,在第一樂章顯得有些過份流暢,尤其發展部的張力無法開展;第三樂章為顧及流暢而磨平了許多運音(articulation)與音量變化,至終樂章時甚至連樂句本身都變得有些曖昧不清,但樂曲整體仍然保有一定的說服力,為這個「貝多芬樂季」開出響亮的第一槍。

在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週年(西元2020年)的此季,這個古典音樂界的巨人會在NSO與呂紹嘉手中如何「在地化」,值得所有樂迷引頸期盼。


註釋

1、如作曲家暨中提琴家布萊特・狄恩(Breat Dean)、小提琴家柯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等。

《王者交會》

演出|呂紹嘉、NSO國家交響樂團、伊利亞.葛林戈斯(Ilya Gringolts)
時間|2019/10/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