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為簡,餘韻迴盪《奪嫡》
12月
18
2019
奪嫡(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5次瀏覽
林立雄(特約評論人)

《奪嫡》是編劇吳明倫的劇本,這次的演出版本是修整自其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楊廣奪嫡》。《奪嫡》源於隋煬帝楊廣扳倒太子楊勇的故事,在歷史上,能夠與之並列者還有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靖難之變等。而在當代學術界對隋代歷史的研究提及,楊廣奪嫡一事的記載,事實上是帶有後代史官的渲染與取材方向的問題,其實藏有相當多的創作成份;但,創作的其中一種可能,本就是在歷史事件中找尋縫隙、見縫插針的一種想像,這正好是吳明倫借之創作的最好空間。

「楊廣奪嫡」這一歷史事件有相當多能關懷的視角,不過吳明倫在創作時似較以「人」為出發,放棄大背景的論述,巧妙地將視角凝聚在「奪嫡」這一事件背後——為什麼奪嫡事件會發生?為什麼手足會相殘?最後,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何以遭受楊廣的算計?在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獲獎作品的原稿中,我們可以在第九場的奪嫡、繼位之後,看見很多的「聲音」(比如楊堅、楊勇、獨孤皇后)出現,說到「楊廣現在可以笑了」,似要試圖創造詭譎的氛圍,帶著些許後設的理念在裡頭。

經過修整之後,劇中人物僅留存隋文帝楊堅(黃昶然飾)、獨孤伽羅(顏雅娟飾)、楊廣(王璽傑飾)與楊勇(孫顯博飾),讓全劇更凝聚在這四位重要人物身上,簡潔卻不簡單;全劇的氛圍、意旨也變得更加深沉,人性的黑暗也在「留白」與「不說」之間,透露出更深層的恐懼、害怕。《奪嫡》可以說是變得「簡單」了,但劇中那值得思考的厚度並沒有被改變,主要是修整後劇情的連接緊湊,衝突向上堆疊,高潮最後迸發,不再額外添加後設的囈語,因而觀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餘韻後強烈的後勁。

全劇經營在楊廣如何算計,最後奪走楊勇的太子之位。楊廣的次子身分、楊堅的偏愛、孤獨皇后的偏私、楊勇的毫不設防,呈現在劇中四位人物的描寫;其中,楊勇與楊廣還算得宜,不過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心理層次卻稍嫌不足,以篇幅小且濃縮的編制中,不免會有些功能化。比如為什麼楊堅偏愛楊廣?獨孤皇后為何又愛楊勇?獨孤皇后最後選擇相信楊廣的內心轉折仍不夠強烈,或許,未來再演,可以往這一層面再思考補足,全劇會更加驚心動魄,甚至對人性的提問可以看見更多層次。

除了文本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四位演員在本次演出皆有出色表現。其中,演出楊廣一角的小生王璽傑,比起他於過去演出傳統戲或新編戲時,都有很大的進步。主要是相較於過去,以及本劇的其他演員而言,「嘴皮子功」的表現確實有明顯的亮點,每一張口、噴口,都相當清楚漂亮。編腔為王璽傑在唱段中安排了幾個高腔也都唱得相當精準,亦相當襯托人物內心情緒表現。雖然楊廣一角,並沒有太多厲害困難的身段安排,但他藉由掌握整體節奏,以及詮釋人物的角度面向,讓楊廣被形塑的相當立體──壞不只是壞,而是有層次、經過堆疊的,這點對於一位青年演員來說並不容易。

最後,或許是因為劇本設定或是書寫的關係,並不是所有演員都以「韻白」進行對話,而是楊廣、楊勇以「京白」(又或者說是字正腔圓的中文、話劇對白)對話,楊堅、獨孤皇后則以「韻白」對話。雖然,這對於習慣於看傳統戲的觀眾而言可能會有點突兀,但話劇化的對白,反倒能夠讓人物的表現變得更生活化、更貼近觀眾,甚至讓人物的形塑變得更加立體而不帶疏離感。整體而言,《奪嫡》是中規中矩的,雖然實驗成份不高,但端看編劇如何好好說一個故事、演員如何穩穩形塑人物,亦何嘗不是一種好的呈現?

《奪嫡》

演出|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言,《奪嫡》符合臺灣京崑劇團近年來的演出選材特色,並以家庭關係來看家事與國事的連動性,無論是選材、議題操作,或是演員表現都有亮點,劇本亦有成為大型製作的潛力,或許可以期待此劇本在未來的重新修編與擴大後,以另一種風貌呈現給大眾。(蘇恆毅)
12月
18
2019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