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直白暴露的深沉《奪嫡》
12月
18
2019
奪嫡(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4次瀏覽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臺灣京崑劇團的《奪嫡》是2019年戲曲夢工場系列演出之一的作品,該劇選擇隋煬帝楊廣尚為皇子時爭儲上位的歷史事件為主題,剖析楊廣在謀奪皇位過程的心路歷程、以及家庭成員間相處時的疏離感,讓楊廣在爭儲之路上的形象能夠更鮮明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演出主題的選用上,臺灣京崑劇團近年的演出多為發掘歷史人物的諸多面向,並探索人物在事件中的情感轉折,使史家定論能夠經由當代演出得到被翻轉的機會,也試圖使觀眾察覺人性深處的弱點,藉以興起對人物的關懷,藉此達成史料與藝術表現並重的目標。此次《奪嫡》的演出,維持著劇團選擇劇本的特徵──關注楊廣在削弱兄長自信、取得父母信任的過程中的深沉謀劃。

「奪嫡」是國事、也是家事,編劇吳明倫在編創此劇時,則著眼於家事的層面,以「父母偏愛」與「兄弟競爭」為主線,勾勒出人物在家庭關係中的相處情形及其導致的風波。此劇在開場時,編劇設計了帶有現代時空的家庭和樂自拍場面,似在暗示著每個家庭都想在外界面前扮演出美好的一面,但在這表象之下,並非如此完美。如「父母偏愛」的部分,明顯可看出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各自屬意楊廣(次子)與楊勇(長子),從而養成劇中兩名皇子的不同性格;「兄弟競爭」的層面,則以爭取出兵權的比武為實、以楊勇自述才能不足的自卑與挫敗感為虛,交互襯出在才能天賦上的些微差異時,兩人各自的性格展露,從而開展出楊氏家族連帶隋朝的劇變。

再者,人物登場時採四角配置,後續演出時也多採四角移動,如此配置,或可視為家庭成員的組成、以及人物間各自的主體性;同時,大四角的配置或也隱含著彼此疏離的意涵──父母愛子,卻不知其子各自所想;兄弟相爭,卻不知有人包藏狼心。看似緊密的家庭,卻如此疏離。編劇與導演如此設計,並將之運用於實驗劇場的空間上,可見巧思。

以整個劇本架構而言,《奪嫡》是一個結構完整地敘述楊廣奪嫡事件始末的劇本,縱使對於這段史事不熟悉的觀眾,亦可經由此劇了解大要。但「楊廣奪嫡」已為史實,但楊廣為何要謀奪皇位?且在楊廣弒父後,唱出「忍辱負重二十載,恃才傲物本色埋」一句,雖然隱藏奪位之心為真,但在劇中實看不出楊廣究竟忍了何種「辱」?因此,在動機與行事上,《奪嫡》一小時的演出在靠近史實的同時,卻弱化整起事件的前因,造成人物性格在這當中的變化過程並不明確,而顯得平面化,甚至能夠為每個人物貼上性格的標籤,促使整起深沉的奪嫡爭儲之路直白地攤開在觀眾面前。

四名演員則均為臺灣京崑劇團的新生代演員,雖是新生代,皆參與過大型公演、甚至有擔綱要角的經驗,在情感收放、身段與唱腔表現上皆表現良好,並展現出各自所長,已足見新生代嶄露頭角之勢。唯一的好奇點在於:楊廣(王璽傑飾)與楊勇(孫顯博飾)在演出時,所說台詞多非韻白,反與隋文帝(黃昶然飾)及獨孤皇后(顏雅娟飾)二人可用韻白演出形成對比。觀四人過去演出,皆是唱念俱佳,但此次演出,王璽傑與孫顯博的少用韻白,讓《奪嫡》少了點京劇的傳統感,不知是否為劇團試圖讓觀眾更容易地欣賞京劇之故?

整體而言,《奪嫡》符合臺灣京崑劇團近年來的演出選材特色,並以家庭關係來看家事與國事的連動性,無論是選材、議題操作,或是演員表現都有亮點,劇本亦有成為大型製作的潛力,或許可以期待此劇本在未來的重新修編與擴大後,以另一種風貌呈現給大眾。

《奪嫡》

演出|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9/12/07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奪嫡》可以說是變得「簡單」了,但劇中那值得思考的厚度並沒有被改變,主要是修整後劇情的連接緊湊,衝突向上堆疊,高潮最後迸發,不再額外添加後設的囈語,因而觀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餘韻後強烈的後勁。(林立雄)
12月
18
2019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