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直白暴露的深沉《奪嫡》
12月
18
2019
奪嫡(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4次瀏覽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臺灣京崑劇團的《奪嫡》是2019年戲曲夢工場系列演出之一的作品,該劇選擇隋煬帝楊廣尚為皇子時爭儲上位的歷史事件為主題,剖析楊廣在謀奪皇位過程的心路歷程、以及家庭成員間相處時的疏離感,讓楊廣在爭儲之路上的形象能夠更鮮明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演出主題的選用上,臺灣京崑劇團近年的演出多為發掘歷史人物的諸多面向,並探索人物在事件中的情感轉折,使史家定論能夠經由當代演出得到被翻轉的機會,也試圖使觀眾察覺人性深處的弱點,藉以興起對人物的關懷,藉此達成史料與藝術表現並重的目標。此次《奪嫡》的演出,維持著劇團選擇劇本的特徵──關注楊廣在削弱兄長自信、取得父母信任的過程中的深沉謀劃。

「奪嫡」是國事、也是家事,編劇吳明倫在編創此劇時,則著眼於家事的層面,以「父母偏愛」與「兄弟競爭」為主線,勾勒出人物在家庭關係中的相處情形及其導致的風波。此劇在開場時,編劇設計了帶有現代時空的家庭和樂自拍場面,似在暗示著每個家庭都想在外界面前扮演出美好的一面,但在這表象之下,並非如此完美。如「父母偏愛」的部分,明顯可看出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各自屬意楊廣(次子)與楊勇(長子),從而養成劇中兩名皇子的不同性格;「兄弟競爭」的層面,則以爭取出兵權的比武為實、以楊勇自述才能不足的自卑與挫敗感為虛,交互襯出在才能天賦上的些微差異時,兩人各自的性格展露,從而開展出楊氏家族連帶隋朝的劇變。

再者,人物登場時採四角配置,後續演出時也多採四角移動,如此配置,或可視為家庭成員的組成、以及人物間各自的主體性;同時,大四角的配置或也隱含著彼此疏離的意涵──父母愛子,卻不知其子各自所想;兄弟相爭,卻不知有人包藏狼心。看似緊密的家庭,卻如此疏離。編劇與導演如此設計,並將之運用於實驗劇場的空間上,可見巧思。

以整個劇本架構而言,《奪嫡》是一個結構完整地敘述楊廣奪嫡事件始末的劇本,縱使對於這段史事不熟悉的觀眾,亦可經由此劇了解大要。但「楊廣奪嫡」已為史實,但楊廣為何要謀奪皇位?且在楊廣弒父後,唱出「忍辱負重二十載,恃才傲物本色埋」一句,雖然隱藏奪位之心為真,但在劇中實看不出楊廣究竟忍了何種「辱」?因此,在動機與行事上,《奪嫡》一小時的演出在靠近史實的同時,卻弱化整起事件的前因,造成人物性格在這當中的變化過程並不明確,而顯得平面化,甚至能夠為每個人物貼上性格的標籤,促使整起深沉的奪嫡爭儲之路直白地攤開在觀眾面前。

四名演員則均為臺灣京崑劇團的新生代演員,雖是新生代,皆參與過大型公演、甚至有擔綱要角的經驗,在情感收放、身段與唱腔表現上皆表現良好,並展現出各自所長,已足見新生代嶄露頭角之勢。唯一的好奇點在於:楊廣(王璽傑飾)與楊勇(孫顯博飾)在演出時,所說台詞多非韻白,反與隋文帝(黃昶然飾)及獨孤皇后(顏雅娟飾)二人可用韻白演出形成對比。觀四人過去演出,皆是唱念俱佳,但此次演出,王璽傑與孫顯博的少用韻白,讓《奪嫡》少了點京劇的傳統感,不知是否為劇團試圖讓觀眾更容易地欣賞京劇之故?

整體而言,《奪嫡》符合臺灣京崑劇團近年來的演出選材特色,並以家庭關係來看家事與國事的連動性,無論是選材、議題操作,或是演員表現都有亮點,劇本亦有成為大型製作的潛力,或許可以期待此劇本在未來的重新修編與擴大後,以另一種風貌呈現給大眾。

《奪嫡》

演出|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9/12/07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奪嫡》可以說是變得「簡單」了,但劇中那值得思考的厚度並沒有被改變,主要是修整後劇情的連接緊湊,衝突向上堆疊,高潮最後迸發,不再額外添加後設的囈語,因而觀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餘韻後強烈的後勁。(林立雄)
12月
18
2019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