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渡‧白蛇》的情慾與禪義
7月
27
2020
千年渡‧白蛇(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6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千年渡‧白蛇》於去年(2019)首演,今年再度演出,是疫情趨緩後的第一場售票演出。從故事結構和演員來看,與去年版本大致相同,關於劇本的剖析,許天俠於〈穿越千年的沉重守護《千年渡.白蛇》〉【1】一文也指出劇本翻新之處,本文主要從法海與白蛇所象徵的情慾與渡化意象論之。

傳統的《白蛇傳》故事,往往是妖的有情對比人的無情,《千年渡‧白蛇》則突出了法海的有情,以前世因緣合理化法海的執著。執著的不只是法海,還有白蛇的前世──紅蓮,法海是對「渡化」的執著,而紅蓮和白蛇是對「情」的執著。由此,透出了佛教義理的根本,使得這齣戲禪味十足。看戲之時,一直思忖著白蛇若被渡化,大概就成了度脫劇的類型,但白蛇終該是難渡的,如此才是人性的執念。另一方面,劇本沒有徹底的翻轉,也是為了保持《白蛇傳》的經典片段,作為青年演員的習功所在。

千年渡‧白蛇(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

戲裡的禪味,還有禪宗的入世情懷,法海走入紅塵之間尋找白蛇,入塵世即是修煉的開始。而白蛇的前世「紅蓮」出現於第一場,由於犯錯被施以火刑,她走上火刑臺,紅色燈光打下、烈焰圍繞,由此顯現「火焰化紅蓮」的意象。佛贊之中:「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意旨在紅塵之中修煉清淨,而紅蓮最終仍沒有在火燄之中化為一朵蓮,又轉生為白蛇繼續塵世的修煉。

白蛇修煉千年,看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她以為若不曾為一個人笑與哭,日子便無趣,不如親自走入人間了解那情愛所由。《六祖壇經》中的佛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可以總括法海與白蛇的修煉過程,他們選擇走入紅塵之中,又為紅塵所困,法海被擺渡人點化,白蛇則是傷痕累累。劇中曾揭示青白二蛇為一靈分化來轉世,二人本一體,但是看到最後,卻覺得法海和白蛇才是一體二面,只是執與不執、悟與不悟導致了結局的不同。

這齣戲也將佛教意象具象化,如擺渡人和一葉扁舟,彼岸是解脫生死的涅槃之所,法海最後了悟自己對渡化的執著後,因此說出「自身尚未渡,欲作渡人船。渡人先自渡,船過了無痕。」舞臺設計大致乾淨明鍊,不至於成了梵音繚繞、莊嚴肅穆的「道場」,簡單的幾個舞台佈景,也能透出禪味核心。其中燈光設計的部份是較為驚喜的,紅蓮出場時的紅光象徵欲望之火,此時傳來法海的幕後音,燈光又轉為白光,象徵清靜無垢;以燈光色彩帶出兩人的身份與心境,畫面看起來簡潔舒服。

戲中對情慾的處理也頗為細心,一般而言,法海常被認為無情又固執,這齣戲的法海則是相當具有「人味」,他對紅蓮的動心,某方面也是對渡化白蛇的執念。另外,相較於白蛇的癡情,青蛇的設定通常較為天真,戲裡的青蛇見白蛇與許仙的纏綿,也想了解情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此向許仙討一個溫暖的擁抱,而後被白蛇喝斥不准離許仙太近。這樣的設定想起徐克的電影《青蛇》,電影中法海透過青蛇的誘惑試煉自己能否修煉禪心,青蛇也在白蛇和許仙的纏綿中學習情慾,《千年渡‧白蛇》固然沒有如此鮮明地放大青蛇與法海的慾望,僅是點到為止,也足見面面俱到的細心。只可惜下半場進入武戲節奏,幾乎著重在〈水淹金山寺〉,因此看不到青蛇情慾的延續發揮,法海的慾望,也被一場打鬥衝突所消解。《千年渡‧白蛇》在基本情節上的擴增,又重新塑造了人間有情法海的形象,從紅蓮到白蛇,是在情慾執著下輪迴的悲劇。小咪飾演的擺渡人可視為「渡化者」的象徵,他以一種輕鬆的姿態訴說著哲理,沒有刻意顯化為神佛角色,也不至於讓人感到滿滿的說教意味。

作為一齣老戲新編的戲目,除了在情節與人物設定的翻新外,許仙、白蛇與青蛇,乃是由青年演員分別在上下半場不同組合的呈現。它也是一齣練功戲,文武戲由不同適性的演員擔任,縱然過程小有失誤,但在身段與唱腔方面也有相當的水準。《千年渡‧白蛇》把焦點給了法海的執與悟,也在經典段落磨練了青年演員的功法,新與舊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嚴格說起來,這齣戲並沒有突破原著太多,基本維持了《白蛇傳》的精神,但是加了一點的禪味、點出那情慾與執著的根由,也讓老戲擁有獨特的新滋味。

註釋

1、許天俠:〈穿越千年的沉重守護《千年渡.白蛇》〉,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680

《千年渡‧白蛇》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0/07/1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