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藍衫之外──《藍衫之下》的三個觀後隨想
10月
19
2020
藍衫之下(陳家聲工作室提供/攝影牟仁杰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0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聽著舞台上余彥芳收到「筷架」(快嫁)的憂愁自白,不禁心有戚戚──雖然我不是客家女性,但一般的福佬男性即使享有相對晚婚的特權,仍舊無法置身於「人生進度競賽」之外。這麼心底嘀咕著,霎時間我忘了此前這部作品帶來的滿滿笑料;下一位演員林依淇接著訴說自身處境時,我竟一時無法跟上。

陳家聲工作室帶來的《藍衫之下》,在內容上,並不旨在挖掘觀眾陌生的社會現實;在形式上,也不訴諸奇特高冷的表現方式,而是將我們已知的現象透過舞台劇所拉出的距離,加以誇飾、凸顯和編排。雖然這部作品的名稱簡潔有力,乍聽之下以為要嚴肅地探討族群認同和性別差異,實際上卻是以幽默易懂的方式,讓觀眾帶著稍微質疑的態度,重新審視有關「客家」、「女性」和「客家女性」的刻板印象。

藍衫之下(陳家聲工作室提供/攝影牟仁杰 )

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奔忙於婆媳、妯娌與子女之間的疲乏,好比在拜拜必須準備全雞甚或親自殺雞的習俗上,剛嫁入的菜鳥媳婦竟然非常前衛地買了無頭加工雞肉(配上沙拉),因此被嫂嫂們勸誡了一番;也可以看到演員們對何謂「客家精神」的困惑與不解,如荒謬的團結氣氛,以及個體特立獨行之堅持如何與合群的「美德」相衝突的描繪。儘管全劇並無單一明顯的故事,但透過角色互動、演員面向觀眾的獨白,以及安排特定演員扮演節目主持人進行問答等方式,全劇豐富了客家女性遭遇之肌理,非常精彩,喜劇效果也營造得很成功。

雖然如此,身為評論人還是不免在觀後持續思考《藍衫之下》這份文本的特質。以下分三點討論,它們絕對談不上是缺失,但確實是我忍不住想到的問題。

第一,當我們在質疑或批判社會現象時,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站在其對立面或外部加以斥責,不管這樣的斥責是細緻還是粗糙的。第二種,則是有意識地模仿被批判的社會現象,在進入並身處這個現象中時,默顯其不合理。這部作品的手法屬於後者。演員們大量模仿了客家婆媽們的腔調、對話、行為模式和思維(這是全劇的笑點所在),儘管沒有明說,婆媽和習俗對個體自由帶來的壓迫卻昭然若揭。

可是,似乎也因為僅只於此,我們看不到對未來良善的客家文化之期許,亦即「一種不壓迫個體自由的客家文化如何可能」。

在資本主義強加給我們的現實世界中,個體總是憑藉其「自由」脫離社群或共同體,個別的社群──從家庭、工會到部落皆然,客家社群和文化只是各種社群之一──因此正在接連崩解。我們當然知道傳統的、前現代的老思維如何壓迫個體,但這不代表共同體本身必須瓦解,而是應該去反思「如何重建讓個體真正自由的共同體」。我想,劇組朋友不至於反對這點,只是未能及時呈現。

藍衫之下(陳家聲工作室提供/攝影牟仁杰 )

第二,看完戲之後,我滿心歡喜地離開現場,可是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對客家文化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就如前文所說,這是因為這部作品主要的訊息來源,正是我們對客家文化的刻板印象。演員們固然對婆媽言談的表現進行了十分到位的「深描」,逗得大夥哈哈大笑,但刻板印象還是刻板印象。

看到節目單上寫著「聽不懂客家話也看得懂的客家戲」時,我忍不住聯想到不少改編經典文學作品的戲劇,其實說穿了,也不要求觀眾事先了解原典原著(有劇組敢這麼做嗎?),可謂「沒看過經典文學也看得懂的經典作品」。可是,我心中還是忍不住對天吶喊:真希望可以透過《藍衫之下》多了解幾句客語啊!當然,這歸根到底是筆者個人平時疏懶和要求過多所致。其實全劇有很多客語,但演員們都快速帶過,我實在無力記住。

第三,一部作品描繪的現象要深入人心,除了劇組的努力之外,現象本身若有足夠的普遍性、持久性乃至「預示性」,或許更顯其重要。劇中提到婆媳問題和家長費心培育子女的現象,在未來大概都還會存續一段時間,只要家庭、婚姻和市場等社會制度不消失。

然而,作品前半段著墨最多的「妯娌小劇場」(大嫂、二嫂和新進媳婦),在少子化、不婚化的現在和未來,說不定會成為一個特例。眾所皆知,我們的社會早就遍佈核心小家庭,在全民生育意願進一步低落的情況下,未來還有多少新(大)家庭,實在令人好奇。難道客家家庭因為堅守傳統,所以比較沒有受到少子化影響,或者比較不用考慮到這個當代問題嗎?這是我在觀賞時岔出來多想的。當然,我們上一代還有大家庭,所以筆者完全能夠理解,而劇組也意不在未來和預想。只是對年輕觀眾而言,他們會不會難以想像一堆姑姨叔伯的情況?

回到本文開頭,「筷架」之憂只是問題的一面,不論族群,男性也不斷面臨「快取」(cache)的催逼(快娶,工程師界也會拿這個電腦記憶體技術開玩笑)。這已經遠遠超出客家女性的困境,躍升成整個時代的社會經濟問題了。

《藍衫之下》

演出|陳家聲工作室
時間|2020/10/11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到舞台宛若大富翁框格的照片,是客家女人在屬於自己卻又不屬於自己、獨自一人卻又非獨自一人的房間。認同與壓迫,團結與自我,殘酷與美好,在她們身上向來不是二選一,而是矛盾的疊合。台上的客家女人終究沒有要摧毀什麼,最後還是念著客家年節的味道,或許只希望在文化認同的自豪之後,可以意識到那些「莫講就好了」的犧牲與傷害。(白斐嵐)
10月
19
2020
世人對於客家女人的定義,不外乎是勤儉持家、刻苦耐勞,但究竟是誰讓「客家女人」這個角色始終苦情不已呢?(賴婉玲)
11月
15
2018
流傳於傳統民間家喻戶曉的禮教,長久以來透過教育體制與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成為克盡婦女形象的典範。藍衫之下的身體上其實混雜著男女兩性的文化特質--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楊秋玲)
11月
06
2018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