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傳統客家女性的新風貌《藍衫之下》
11月
15
2018
藍衫之下(陳家聲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3次瀏覽
賴婉玲(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2018/10/19 19:30

陳家聲工作室在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演出《藍衫之下》,以視覺藝術家歐陽文慧的同名創作影像作品為核心文本。讓《藍衫之下》的表演藝術以及視覺藝術,同時在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發生。

首演的這天有點冷,還下著微雨。但還是有很多老人家前來看戲,客家阿婆穿著陳舊厚重的濁色大衣,脖子卻繫上鮮豔繽紛的絲巾,前台人員清一色穿著藏青襯衫,頗能呼應劇名「藍衫之下」,並用一口道地純正的客家話問候著、殷勤地攙扶著老人家,一時之間絡繹不絕,演出還沒開始呢,就感受到濃濃地客家在地風味。

四個女演員,在舞台跑道上,跑出生為客家女人的千姿百態,不管是別人希望成為的,或是自覺認為而長成的。

《藍衫之下》使用的舞台是黑盒子劇場,讓觀眾坐著旋轉椅在中間,被四面舞台與攝影展的視覺藝術作品團團包圍,感覺不太像在觀看演出,比較像是一群人正在共同經歷什麼。故事的一開始便以「人生大富翁」展開,像是一場大型競賽,吹哨子的人問道:「今年誰要安太歲,誰要點光明燈?」參賽者氣喘吁吁地回答:「公公和弟弟要安太歲,全家都要點光明燈。」看似非常日常的對談,變成台詞並且在女演員奔跑的過程中吼出來之後,我們才知道,她們並不是在自己的競技場,甚至不是為了自己而跑。在那一刻,我想任誰都會想起自己家裡、每每被這些瑣事追著跑的那個人,泛黃的記憶也鮮明了起來。那個人也許是阿嬤,也許是媽媽,也許是未來的自己。

四個平台,四條跑道,一會兒是房間、一會兒是公車,一會兒是過年大拜拜婆媳戰爭的廚房、一會兒又成了討價還價的市場,但不論切換成什麼場域,始終不變的是,那全是客家女人努力生活、追求認同、找尋自我定位的場域。

世人對於客家女人的定義,不外乎是勤儉持家、刻苦耐勞,但究竟是誰讓「客家女人」這個角色始終苦情不已呢?《藍衫之下》的演員走位設計,正如一次次的交替輪迴,客家女兒長成客家媽媽,客家媽媽終於熬成客家婆婆。然而不管是婆媳之間、妯娌之間、母女之間,周旋在這裡的客家女人們不苦情,儘管生活瑣碎、旁人始終喋喋不休,紛擾永不停歇,也許也感到疲倦,卻不輕易妥協。

藍衫,其實最開始是客家人的工作服,好穿好活動,但它又設計方便哺乳,讓客家女人在農忙之餘,也能夠好好的生兒育女,事業家庭兼顧,兩不相誤。

但是褪去藍衫的現代客家女性,又是怎麼樣的樣貌呢?客家媽媽把女兒當兒子養。殺雞的動作宛如花大錢補習拉小提琴般陶醉,從小到大「媽媽的凝視」更堪比在公車上遇見癡漢的窺視。在廚房、在生活、在照顧家人方方面面都要精明幹練,可是,女孩子還是不能比男孩子強,學歷不能太高,科系和工作都不能太前衛時尚,因為,客家女兒要嫁人,總有一天要變成客家媽媽。藍衫方便哺乳的設計,就像是一道無形的枷鎖,好穿好活動,卻緊箍著提醒客家女人除了要幹練,還要生兒育女,要為了家庭奔跑。

手法誇張荒謬,但絕對真實,笑中有淚。

十九個訪談故事,三個編劇,四個演員,由桃園在地人來詮釋這個故事相當有說服力,再加上演員的親身經驗融入劇本,張力十足。我想,在藍衫之下的不再只是傳統的客家女人,而是立足傳統、卻也勇敢尋找自我定位並迎向未來的,客家女人。

《藍衫之下》

演出|陳家聲工作室
時間|
地點|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到舞台宛若大富翁框格的照片,是客家女人在屬於自己卻又不屬於自己、獨自一人卻又非獨自一人的房間。認同與壓迫,團結與自我,殘酷與美好,在她們身上向來不是二選一,而是矛盾的疊合。台上的客家女人終究沒有要摧毀什麼,最後還是念著客家年節的味道,或許只希望在文化認同的自豪之後,可以意識到那些「莫講就好了」的犧牲與傷害。(白斐嵐)
10月
19
2020
儘管全劇並無單一明顯的故事,但透過角色互動、演員面向觀眾的獨白,以及安排特定演員扮演節目主持人進行問答等方式,全劇豐富了客家女性遭遇之肌理,非常精彩,喜劇效果也營造得很成功。(張又升)
10月
19
2020
流傳於傳統民間家喻戶曉的禮教,長久以來透過教育體制與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成為克盡婦女形象的典範。藍衫之下的身體上其實混雜著男女兩性的文化特質--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楊秋玲)
11月
06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