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藍衫之下》
Nov
06
2018
藍衫之下(陳家聲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4次瀏覽
楊秋玲(家醫診所櫃檯行政人員)

寫在《藍衫之下》之前:

我不是客家人,但我曾經做了11年的客家媳婦;我不曾穿過藍衫,但我在學習南管的同時,我愛上了藍色的唐衫,進而也愛上客家藍染的藍衫。

我不曾穿著客家藍衫在日常工作,但我卻在11年的日常裡,學會了所有所謂客家媳婦應該有的美德。導演說的沒錯,這些所謂的美德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下不得不生產出來的美德,不只有客家藍衫女子能夠做,身為傳統河洛女子,在艱困的環境下,我……一樣能做的到,從不會烹煮食物,到練就過年能夠一人準備三大圓桌的年夜飯,到五、六副伯公拜拜的胜禮、拜天公時的十二至三十六項供品。在客家母系的社會裡,我硬着頭皮努力學習,成為全能的藍衫媳婦。或許在客家的族群裡,女子需要更多的心理韌性,而我,就是缺乏了韌性所以才會罹患憂鬱症,這是多麼諷刺的一種情況;而當我真正離開客家婚姻之後,我竟然得到前婆婆與前小姑一家人的認可,希望我再回去。雖然我現在愛上了藍衫,但,我已經不想再承擔那不屬於我的族群的色彩藍衫下的艱難,再也沒有像我這樣憨憨的媳婦,為了一件不曾看過、摸過、甚至穿過的藍衫而傻傻付出妳以為是的一切。眼下,在那個我曾經居住過的藍衫家庭,繼我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位媳婦願意遵循藍衫下的制約了……

-----------------------------------------

《藍衫之下》的舞台設計別具特色,觀眾席被放置在由四個角落的舞台主演區圍起來的方塊之內,演員看似大富翁遊戲裡的四名棋子,比賽耐力,體力,與心理韌性。在不同角落的舞台一個跑過一個的演著,說著她們的藍衫人生,而觀眾就在大富翁遊戲的框框裡隨著旋轉的高腳椅跟著演員移動的視線轉來轉去,轉來轉去……

演出前,燈光全暗下,空間裡傳出來聲音重覆著:「妹妹,妳知道妳要去哪裡嗎?妳真的知道妳要去哪裡嗎?妹妹……」突然間,燈光亮起,我們看見了三位女演員們在場上開始了大富翁的耐力考驗接續賽。機會與命運隨機出現在參賽的客家完美女性生死鬥裡。

其實,不管有沒有穿上所謂的那件客家藍衫,每個族群的女子一生都會碰到相似的機會與命運出現在自己的生命裡。每個女子都曾經是孩童、學生……也可能會是太太、媳婦、母親與婆婆的角色.只是命運的早與晚發生的機率罷了。也許也有可能不會發生的某個角色的情況出現。不論哪個角色在生命當中是否真實的發生而存在,又或者不曾發生過,那都是偉大的宇宙奇妙的安排。

《藍衫之下》有一些觸動在心中低吟地迴盪……藍衫觸及的是傳統女性形象再現的議題。流傳於傳統民間家喻戶曉的禮教,長久以來透過教育體制與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成為克盡婦女形象的典範。藍衫之下的身體上其實混雜著男女兩性的文化特質——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 ,我想,這是藍衫所代表的符碼,接著透過更換服飾裝扮的舉動,更預設與加深這個符碼的催化作用力——一個同時是女性溫婉又是男性果決陰陽同體矛盾與焦慮的伏筆。這是不管有沒有藍衫這件衣服存在的每個女性內在具有理性與感性的傳統女性符碼,整個集體意識對於女性都有的相同符碼存在。

藍衫其實兼具了男女兩性的符碼之美。這個符碼偷偷地突破與跨越父權體制性別兩元對立的界限。完美的客籍女性應當如此的有韌性。當然,任何族群的女性亦同樣具備了這些看來若有似無的韌性特質。當艱困現於前方,這樣的堅韌符碼便被渲染開來。它可以是美德確同時也是一種制約。

藍衫彷彿易裝改變原有角色的舉止行為與服裝裝扮,使得演員與觀者暫時脫離現實世界規範的束縛,在父權體制性別兩元對立的壓抑之下獲得某種程度的解放。

人類潛意識中同時具有兩性特質……陽性特質與陰性特質,由於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並不相悖,因此任何性別都有可能「跨越」另一個性別的界限,模糊兩元對立的性別範疇、顛覆既有的性別想像,以及擾動原本穩定的父權體制,而達到意識性別跨越的目的。這個跨越便是心理韌性的支持與由來。

穿上大襟裝藍衫無疑是是一種性別操演,是「更換」服飾裝扮上的意識轉換,因此性別的韌性成為可以模仿與學習的對象。

原來花布不是客家的形象,記憶中的花布是小時候的被單,究竟何時它成為一種客家文化的代表?真是匪夷所思。

演員專業的舞台形象,與攝影影響有著呼應角色的趣味情境存在,正好成為觀眾看戲當下進入思索的點所在,藍衫的符碼就像那隻大象被上了腳鐐的故事,唯有女子自性意識到符碼已不存在,腳鐐早以釋放。如此,藍衫才能終成為意識上新意義的美麗之衫。

《藍衫之下》

演出|陳家聲工作室
時間|2018/10/19 14:30
地點|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到舞台宛若大富翁框格的照片,是客家女人在屬於自己卻又不屬於自己、獨自一人卻又非獨自一人的房間。認同與壓迫,團結與自我,殘酷與美好,在她們身上向來不是二選一,而是矛盾的疊合。台上的客家女人終究沒有要摧毀什麼,最後還是念著客家年節的味道,或許只希望在文化認同的自豪之後,可以意識到那些「莫講就好了」的犧牲與傷害。(白斐嵐)
Oct
19
2020
儘管全劇並無單一明顯的故事,但透過角色互動、演員面向觀眾的獨白,以及安排特定演員扮演節目主持人進行問答等方式,全劇豐富了客家女性遭遇之肌理,非常精彩,喜劇效果也營造得很成功。(張又升)
Oct
19
2020
世人對於客家女人的定義,不外乎是勤儉持家、刻苦耐勞,但究竟是誰讓「客家女人」這個角色始終苦情不已呢?(賴婉玲)
Nov
15
2018
《腳不落地的孩子》展現天馬戲創作劇團獨特的表演方法,以高空特技表演為主,結合音樂劇的方式談論個人成長與家庭衝突的議題;藉此顯現世代觀念差異下,親子間的關係該如何化解、個人發展上的矛盾該如何抉擇⋯⋯
Oct
22
2024
當戰爭爆發,人命已不屬於受保護之範疇,世界的主體是黨、是國家,所有平民都進入例外狀態,這樣「病」了的歷史時空,對照疫情下「病」了的社會,都是例外,都有徬徨,都同樣痛苦且孤獨著。
Oct
19
2024
「獨善其身」透過如諧音修辭的病理化,以及重疊姥爺刑求招數名稱的不道德化,特定地被指向一種缺乏內容的空洞史觀。因此,儘管藝術家的才華顯然帶來了精緻的調度,但這並不妨礙它建立在,透過否定單薄的歷史形象──一個高度恐怖、血腥而貪婪的敵人──來團結同樣單薄的當代價值之事實。
Oct
18
2024
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Oct
16
2024
整齣戲儼然將自己定位成一個重現歷史真相的紀錄者,力求詳實地將「八仙塵爆」由始自終地紀錄下來,以對抗群眾淡忘事件的命題。然而,《那場被遺忘的派對》並沒有在這個命題下具備反思能力……
Oct
11
2024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Oct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