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詠歎調《52 Hertz》
5月
28
2017
52 Hertz(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13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採預先登記制入場的觀眾,與沙灘的遊客最大的差別是觀眾需要穿上斗篷,先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淨灘,包括一齊清理半小時後使用的舞台區,然後才是個一般定義的觀眾。於是,付出勞動的淨灘與淨灘後觀賞行為藝術與舞蹈演出,就像一回人類學式的禮物交換,就像InTW舞影工作室選擇在觀夕平台演出,從52 Hertz這頭「世界上最孤單的鯨魚」出發的一部「與海共同編的舞」一樣。

台灣明明是座四面環海的島嶼,可或許因為殖民地歷史與兩岸情結的關係,我們的劇場主題很少投向海洋,所以此刻出現了一部在海邊跳,主題又與海洋有關的舞作,怎能不令人動心?雖然以結果論,編舞者無意相對於常見的陸地史觀,藉《52Hertz》叩問台灣海洋史觀的匱缺,台灣的「地方性」也不重要,只是要情感地以舞蹈完成一則起源於國際新聞,關於鯨魚與海洋的自然書寫。

三位素裝的「沙行者」並行,秩序、齊整地拖曳木耙,圓形沙畫圖騰躍然灘上,鯨魚舞者穿行而舞。從鯨魚舞者與圖騰到鯨群的成形(另四名亮色舞者加入),從灘上到潮及之處,舞蹈的編排呈現著想像52 Hertz的生命樣態,以及海洋給予我們的繁複內涵;遼闊帶來的勇氣有之,未知衍生的恐懼有之;有時舞者躍動如浪,有時舞者炙沙翻扭,陽光清朗與深海幽暗的質地兼而有之;有時兩兩成群,有時獨居一隅。

相較於新聞中的「科學探測」,《52 Hertz》取徑的是「情感投射」,配上海浪、海鳥的音效,加倍渲染「自然」的氣息,可是我觀看的位置,右手邊是前述的自然擬音,左手邊是遊客的玩鬧聲和海浪拍打的聲音,卻有說不出來的弔詭。包括淨灘完畢,沙行者與舞者即將進場前,工作人員指令「因應環境劇場需求,舞者經過請站起來讓過」,都讓整場演出變得「不自然」。如果沙行者要繪製的是隨潮汐稍縱即逝的圖騰,這些不自然都破壞了編舞者構想的「稍縱即逝」。

於是,當編舞者在場刊說:「舞蹈動作存在一瞬間/沙畫圖騰存在一漲退/海洋廢棄物卻存在幾百年。」這句話從整場演出反映出來,更接近「滄海一粟」的生命體悟;觀眾因為踩在沙灘上觀舞,因為淨灘而投入勞動的身體所獲得的,與海的親密感,生命的渺小感先於舞蹈的時間性。沙畫的繪製與踏抹,與其說是時間的,不如說是景觀的。尤其當我們在網路觀看此舞作去年在花蓮牛山呼庭演後,以及這一回在觀夕平台演出的剪輯短片,影像中的音樂、舞動、沙灘與海洋唯美的結合,原本以為付出勞動,交換觀看舞蹈的觀眾,在空拍鏡頭中,卻個個都成了旁觀者、舞蹈景觀的背景。

換句話說,我做為觀眾,在舞蹈現場與剪輯短片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演出。可問題不在於兩者不能截然不同,而是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如何進行差異的閱讀?在演出錄像早已必備,甚至已逐漸擺脫原汁原味記錄的現今,這裡的問題也是一個當代劇場文化生產的問題,拿來關注、討論並不為過;亦是因為回到舞作訴諸的意義本身,我以為過於渲染、強化舞作的剪輯短片,反而讓《52 Hertz》更不「稍縱即逝」。

最喚起我「時間」感知的地方,其實是最後舞者踩入潮汐所及之處,單腳站立,而後仰躺入海,海浪是無情的,身體沒入了不穩定的海平面,危危顫顫。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沙灘是陸地和海洋的交界,潮汐是生和死的會遇,始終漂流抑或遺留於此的海洋廢棄物,是人類的贖罪券。

但不是海讓我想到這些,而是舞者,以及舞者身體的沒入。

《52 Hertz》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17/05/06 17:00
地點|台南安平觀夕平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觀看增加一層距離,「臨場」又是為了什麼?而《52 Hertz》又能如何發聲與傳達呢?當然,這並非作品本身所該處裡,不過若能在製作層面透過某種機制邀請逐漸加入的觀眾放下鏡頭,回歸當下親身感受,也許能進一步領人體悟已被科技綁架的生命本質,我們究竟欠缺、忽略了什麼。(楊智翔)
10月
26
2020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