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詠歎調《52 Hertz》
5月
28
2017
52 Hertz(InTW舞影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7次瀏覽
吳思鋒(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採預先登記制入場的觀眾,與沙灘的遊客最大的差別是觀眾需要穿上斗篷,先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淨灘,包括一齊清理半小時後使用的舞台區,然後才是個一般定義的觀眾。於是,付出勞動的淨灘與淨灘後觀賞行為藝術與舞蹈演出,就像一回人類學式的禮物交換,就像InTW舞影工作室選擇在觀夕平台演出,從52 Hertz這頭「世界上最孤單的鯨魚」出發的一部「與海共同編的舞」一樣。

台灣明明是座四面環海的島嶼,可或許因為殖民地歷史與兩岸情結的關係,我們的劇場主題很少投向海洋,所以此刻出現了一部在海邊跳,主題又與海洋有關的舞作,怎能不令人動心?雖然以結果論,編舞者無意相對於常見的陸地史觀,藉《52Hertz》叩問台灣海洋史觀的匱缺,台灣的「地方性」也不重要,只是要情感地以舞蹈完成一則起源於國際新聞,關於鯨魚與海洋的自然書寫。

三位素裝的「沙行者」並行,秩序、齊整地拖曳木耙,圓形沙畫圖騰躍然灘上,鯨魚舞者穿行而舞。從鯨魚舞者與圖騰到鯨群的成形(另四名亮色舞者加入),從灘上到潮及之處,舞蹈的編排呈現著想像52 Hertz的生命樣態,以及海洋給予我們的繁複內涵;遼闊帶來的勇氣有之,未知衍生的恐懼有之;有時舞者躍動如浪,有時舞者炙沙翻扭,陽光清朗與深海幽暗的質地兼而有之;有時兩兩成群,有時獨居一隅。

相較於新聞中的「科學探測」,《52 Hertz》取徑的是「情感投射」,配上海浪、海鳥的音效,加倍渲染「自然」的氣息,可是我觀看的位置,右手邊是前述的自然擬音,左手邊是遊客的玩鬧聲和海浪拍打的聲音,卻有說不出來的弔詭。包括淨灘完畢,沙行者與舞者即將進場前,工作人員指令「因應環境劇場需求,舞者經過請站起來讓過」,都讓整場演出變得「不自然」。如果沙行者要繪製的是隨潮汐稍縱即逝的圖騰,這些不自然都破壞了編舞者構想的「稍縱即逝」。

於是,當編舞者在場刊說:「舞蹈動作存在一瞬間/沙畫圖騰存在一漲退/海洋廢棄物卻存在幾百年。」這句話從整場演出反映出來,更接近「滄海一粟」的生命體悟;觀眾因為踩在沙灘上觀舞,因為淨灘而投入勞動的身體所獲得的,與海的親密感,生命的渺小感先於舞蹈的時間性。沙畫的繪製與踏抹,與其說是時間的,不如說是景觀的。尤其當我們在網路觀看此舞作去年在花蓮牛山呼庭演後,以及這一回在觀夕平台演出的剪輯短片,影像中的音樂、舞動、沙灘與海洋唯美的結合,原本以為付出勞動,交換觀看舞蹈的觀眾,在空拍鏡頭中,卻個個都成了旁觀者、舞蹈景觀的背景。

換句話說,我做為觀眾,在舞蹈現場與剪輯短片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演出。可問題不在於兩者不能截然不同,而是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如何進行差異的閱讀?在演出錄像早已必備,甚至已逐漸擺脫原汁原味記錄的現今,這裡的問題也是一個當代劇場文化生產的問題,拿來關注、討論並不為過;亦是因為回到舞作訴諸的意義本身,我以為過於渲染、強化舞作的剪輯短片,反而讓《52 Hertz》更不「稍縱即逝」。

最喚起我「時間」感知的地方,其實是最後舞者踩入潮汐所及之處,單腳站立,而後仰躺入海,海浪是無情的,身體沒入了不穩定的海平面,危危顫顫。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沙灘是陸地和海洋的交界,潮汐是生和死的會遇,始終漂流抑或遺留於此的海洋廢棄物,是人類的贖罪券。

但不是海讓我想到這些,而是舞者,以及舞者身體的沒入。

《52 Hertz》

演出|InTW舞影工作室
時間|2017/05/06 17:00
地點|台南安平觀夕平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觀看增加一層距離,「臨場」又是為了什麼?而《52 Hertz》又能如何發聲與傳達呢?當然,這並非作品本身所該處裡,不過若能在製作層面透過某種機制邀請逐漸加入的觀眾放下鏡頭,回歸當下親身感受,也許能進一步領人體悟已被科技綁架的生命本質,我們究竟欠缺、忽略了什麼。(楊智翔)
10月
26
2020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