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拒絕,除非選擇離場──《消失台北》中的不在場抗爭
12月
23
2020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4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這次帶來的《消失台北》,將觀眾設定為受邀參加一場說明會的貴賓,巧思多放在參與和隨之而來的體驗。說明會發生在近未來,入座後,我們經由一男一女兩位主持人的介紹(口條儀態皆刻意模仿商展上的常見樣板),以及投影在三面牆上的大量影像,回顧了台北百年來的土地、建物與生活文化,最終望向這座都市未來可能的新形貌:建物和居民皆彼此連通,個別單元卻喪失生機,氣氛異常冷冽,一切簡單便利也單調死寂──「敵托邦」的世界觀設定相當鮮明。

舉辦這場說明會的公司叫「ASI」,力主打造便宜、便利、最宜居的建材、建築,乃至整體都市規劃;為此,它們藉著這場說明會的機會向觀眾募資,方式是讓我們競標台北過去的文物(入場時,我們得到了「五十億」、「一百億」和「兩百億」的代幣若干枚)。從寧夏夜市的帆布殘餘,到國家圖書館的貿易英文專書,其中還包括圓山舊兒童樂園時代的門票,我們就這樣幾億幾億元地瓜分了台北,將台北中飽私囊,終讓「消失台北」成為現實。高昂的交易面額代表的,是物價的極端飆漲,也是再也無法遏止的通貨膨脹,而兩位主持人則大方表示:募得的資金當然會充分利用,但若投資無果,那……他們也不能怎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當貴賓離開會場,即演出結束之後,我們看到入口處說明會的前台已經被推倒,弄得一團亂,抗爭標語貼滿、灑滿了場館地下室通道的牆上和地上,似乎我們正在安穩聆聽主持人的說明、刺激競標台北殘餘文物的當下,場外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對峙,而貴賓們一無所知,對於要求居住及土地正義的抗爭者也毫不在意(是的,頭也不回地離開現場,準備返家)。至於原本在前台殷勤招待觀眾/貴賓的工作人員(他們或許是劇組的行政人員,但透過這樣的安排,也成了某種演員),早已鳥獸散。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在比特幣再次突破兩萬三千美元的現在,欣賞這部作品可謂正逢其時。我們總是被許諾很多新事物,但是否能夠達成,沒有人可以保證,而達成之後的甜頭,也極少人可以嚐到。在邁向新事物的過程中,身邊老舊的、熟悉的東西一一消失。我們對這樣的過程應該抱持什麼態度?欣然接受已不可能,因為公眾教育正在提升,社會對人權的要求更加嚴格,就算只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形式(或儀式)本身也有一定約束力。但是,要採取斷然批判的立場也不切實際,因為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需求正在日新又新(不管這些需求是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實用、快速、廉價但又看起來美好、扎實、恆久的商品,絕對是未來共識。

卡在這兩種立場之間,模仿或扮演那些社會層峰人士,反倒成了一個方便的切入點。模仿不見得是認同,但也不全然是諷刺,在這個巧妙劃出的空間中,大眾成了統計學的中間值,很多話不適合明說,很多意義也難以闡明,但一看就明白;我們不輕易挑一個選項表態,「維持現狀」才是恰好的王道。那麼,現狀是什麼呢?比「模仿」更麻煩的,是「被動模仿」,正如我們這些觀眾一踏入場內,便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財大氣粗、有資格競標台北的貴賓──你、你、你和你,不能隨意拒絕。現狀就是如此:我們必然是社會關係的乘載者,用以執行各種結構所需的職能──你必須不停扮演一個什麼,總之不能直接呈現你自己。

從前那些古老的、能夠在舞台上的故事搬演到一定程度時自由抽離的「觀眾」,已經不符合未來趨勢,你們必須也成為「演員」,必須因為「參與」而無預警地也成為另一群演員。新的劇場不允許你不參與,正如當前社會禁止你反抗。「參與式劇場」不對老派觀眾的胃口,但它在形式上已經提出了最契合、最反映社會現狀的命題。就此而言,我們不能拒絕也不該拒絕。既然觀眾被迫作為貴賓參與了消失台北的恐怖計畫,那就只能將僅有的主動性寄予那些不在場的抗爭者。在他們身後,還勉強藏有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只有當你離開或有意識地撤離這個暴力的現場時,才會在驚鴻一瞥中悄然感受到。

《消失台北》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0/12/19 14:30
地點|濕地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