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拒絕,除非選擇離場──《消失台北》中的不在場抗爭
12月
23
2020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1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這次帶來的《消失台北》,將觀眾設定為受邀參加一場說明會的貴賓,巧思多放在參與和隨之而來的體驗。說明會發生在近未來,入座後,我們經由一男一女兩位主持人的介紹(口條儀態皆刻意模仿商展上的常見樣板),以及投影在三面牆上的大量影像,回顧了台北百年來的土地、建物與生活文化,最終望向這座都市未來可能的新形貌:建物和居民皆彼此連通,個別單元卻喪失生機,氣氛異常冷冽,一切簡單便利也單調死寂──「敵托邦」的世界觀設定相當鮮明。

舉辦這場說明會的公司叫「ASI」,力主打造便宜、便利、最宜居的建材、建築,乃至整體都市規劃;為此,它們藉著這場說明會的機會向觀眾募資,方式是讓我們競標台北過去的文物(入場時,我們得到了「五十億」、「一百億」和「兩百億」的代幣若干枚)。從寧夏夜市的帆布殘餘,到國家圖書館的貿易英文專書,其中還包括圓山舊兒童樂園時代的門票,我們就這樣幾億幾億元地瓜分了台北,將台北中飽私囊,終讓「消失台北」成為現實。高昂的交易面額代表的,是物價的極端飆漲,也是再也無法遏止的通貨膨脹,而兩位主持人則大方表示:募得的資金當然會充分利用,但若投資無果,那……他們也不能怎樣。

特別有意思的是,當貴賓離開會場,即演出結束之後,我們看到入口處說明會的前台已經被推倒,弄得一團亂,抗爭標語貼滿、灑滿了場館地下室通道的牆上和地上,似乎我們正在安穩聆聽主持人的說明、刺激競標台北殘餘文物的當下,場外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對峙,而貴賓們一無所知,對於要求居住及土地正義的抗爭者也毫不在意(是的,頭也不回地離開現場,準備返家)。至於原本在前台殷勤招待觀眾/貴賓的工作人員(他們或許是劇組的行政人員,但透過這樣的安排,也成了某種演員),早已鳥獸散。

消失台北(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在比特幣再次突破兩萬三千美元的現在,欣賞這部作品可謂正逢其時。我們總是被許諾很多新事物,但是否能夠達成,沒有人可以保證,而達成之後的甜頭,也極少人可以嚐到。在邁向新事物的過程中,身邊老舊的、熟悉的東西一一消失。我們對這樣的過程應該抱持什麼態度?欣然接受已不可能,因為公眾教育正在提升,社會對人權的要求更加嚴格,就算只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形式(或儀式)本身也有一定約束力。但是,要採取斷然批判的立場也不切實際,因為勞動者和消費者的需求正在日新又新(不管這些需求是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實用、快速、廉價但又看起來美好、扎實、恆久的商品,絕對是未來共識。

卡在這兩種立場之間,模仿或扮演那些社會層峰人士,反倒成了一個方便的切入點。模仿不見得是認同,但也不全然是諷刺,在這個巧妙劃出的空間中,大眾成了統計學的中間值,很多話不適合明說,很多意義也難以闡明,但一看就明白;我們不輕易挑一個選項表態,「維持現狀」才是恰好的王道。那麼,現狀是什麼呢?比「模仿」更麻煩的,是「被動模仿」,正如我們這些觀眾一踏入場內,便莫名其妙地變成了財大氣粗、有資格競標台北的貴賓──你、你、你和你,不能隨意拒絕。現狀就是如此:我們必然是社會關係的乘載者,用以執行各種結構所需的職能──你必須不停扮演一個什麼,總之不能直接呈現你自己。

從前那些古老的、能夠在舞台上的故事搬演到一定程度時自由抽離的「觀眾」,已經不符合未來趨勢,你們必須也成為「演員」,必須因為「參與」而無預警地也成為另一群演員。新的劇場不允許你不參與,正如當前社會禁止你反抗。「參與式劇場」不對老派觀眾的胃口,但它在形式上已經提出了最契合、最反映社會現狀的命題。就此而言,我們不能拒絕也不該拒絕。既然觀眾被迫作為貴賓參與了消失台北的恐怖計畫,那就只能將僅有的主動性寄予那些不在場的抗爭者。在他們身後,還勉強藏有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只有當你離開或有意識地撤離這個暴力的現場時,才會在驚鴻一瞥中悄然感受到。

《消失台北》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0/12/19 14:30
地點|濕地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