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情感如染墨上身-黑亦是白,白亦是黑《墨身》
5月
07
202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7次瀏覽

朱蕙琳(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在職碩士研究生)



墨染上身是世間

《墨身》以水墨藝術概念融入創作當中,運用色彩的對比特質,將蒼白與墨黑相互依偎交疊、拉扯、顫抖、分離、輪迴,如同我們曾經所遺忘退去的情感樣貌,為「體相舞蹈劇場」哲思系列作品之一。

隨著時間的變化將不斷退去的色彩、形變的樣貌,藉由舞者肢體繪畫出人與環境之間的思維互動,審視生命中最深層的記憶與情感,透過對於舞蹈的想像及共鳴,達到與創作者生命經驗與群體關係之間的連結,進而轉化為生命的本質,與觀眾自身的生活經驗相互呼應。

墨的變化

初始在若有似無的音樂中,只見些許微光投射在身穿白衣的舞者,引領著觀眾進入到舞台裡的世界,舞者緩慢且平穩地行走著,霎時間身旁的舞者以多變的舞步在舞台間來回穿梭移動,台上的舞者自顧自地跳著屬於自己的舞,宛如現代人之間的冷漠情緒,但看似疏離,卻因各種交錯串連影響著彼此。從眼前動與靜之間的交互流動,營造出時光流逝的意象,身旁擦身而過的人都是生命中的過客,唯一不變的是不斷成長的自己。而後獨舞者緩緩離場,燈光下的群舞者慢慢匯集在光圈之中,透過舞者的肢體堆疊,不斷連綿交錯移動、相互依賴、扭曲纏繞、時而緩慢、時而緊湊,舞者有如鎖鏈環環相扣,發展成共同姿態的多人舞蹈組合,藉由舞蹈空間轉換、重複、翻轉,變化出各種多樣組合及樣貌,象徵生命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短暫且不斷的流動變化。

該作品其中一個場景所安排情境,在周遭飄逝而過的舞者慢慢消逝分散,將一縷燈光聚焦在一位身穿白衣、手持一把似毛筆又似拖把的舞者身上,這位舞者不斷運用手上的道具,想盡辦法抹去擦掉一些無形的痕跡,暗喻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及過程,無論好與壞都無法抹去,看似平凡簡單的物件,結合起來卻又錯綜複雜,提供觀者對於「墨」與「抹」兩詞之間與舞作關係,令筆者對於「墨」有了新的思考面向。


何謂白?何謂黑?

當燈光再次亮起時,一群身穿白衣的小舞者,從舞台後方平行並排進入於舞台中,動作中透漏著對未來的期盼,自由的向天空延伸小巧的手腳,呈現了純粹、單純、以及對夢想的憧憬,猶如一幅純淨的水墨畫,少了塵囂的紛擾,只留住了心中無瑕的美好。

隨後音樂的轉換鼓聲響起,舞者藉由強烈搖擺抖動著身軀,將揮動的手臂拋向空中帶動肢體翻轉,腳步時而跳躍輕快,時而步履沉重,表達出人們心中的壓抑,同時又像是在掙脫無形的束縛,多層次的複雜情緒與先前的小舞者形成強烈的對比,彷彿暗指夢想與現實的掙扎及取捨,與兩者的相互連結及關係,延伸值得反思的「難道夢想與現實是無法共存的嗎?」。


白亦是黑,黑亦是白

舞者的表演中,無論是肢體技巧跟情感展現皆在水準之上,在獨舞與群舞中讓情緒與肢體呈現為一體,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以身體為墨,轉化為墨性的身體揮灑。」

在舞作的畫面呈現,運用白與黑做出視覺色彩上的強烈對比,將舞者代表的意義作出明顯的區分,從服裝色彩上白轉換為黑,最後再從黑回到了白色,當中意義也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筆者認為,身在科技變化快速的時代裡,我們何時能夠放慢腳步去審視自身過往的生活經歷,透過「體相舞蹈劇場」哲思系列作品,能讓觀者與創作者在無形中連結彼此之間的關係,使我們對於思考及創意有很大的共鳴及激盪。藉由《墨身》對於黑白之間的定義,暗指我們對於人、事、物都有著先入為主的思維,將我們所遭遇的事情分別成「好」與「壞」,就如同想要抹去身上的墨,但無論怎麼擦拭,都無法除去過往留下的痕跡,反之,如果都抱持著感恩的心去面對,才能真正的「生存如抹,落盡繁花,泰然自若」。

不禁期待未來對於有同一方向的創作者能透過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建構出一個思想溝通交流的平台,為觀眾們提供更多深層的感受體驗。

《墨身》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21/05/01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者以水墨畫為概念,搭配上時而磅礴、時而裊裊的東方音樂,看似已相當符合整個舞作,然而創作者卻同時運用了許多機械以及電子的亂世之音,將觀眾拉回到現實,彷彿在不同的時間軸上不停穿梭,舞者的肢體擺盪律動、凝聚、飄散,引領著筆者在觀賞期間亦有豐富的聽覺及視覺上的多層次感官刺激。(宋慧樺)
5月
07
2021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