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是重複失敗《王子.哈姆雷特》
5月
20
2021
王子・哈姆雷特(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5次瀏覽
宋柏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在學生)

王墨林執導的莎士比亞單人表演系列,利用莎士比亞文本中角色間的關係,對於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權力結構展開論述。《母親.李爾王》揭示掌權者的內部分歧,與其相對的,《王子.哈姆雷特》剖析反叛者的自我矛盾。其中,《王子.哈姆雷特》借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否要報仇並取得王位的困境,將之與無政府主義者、太陽花運動並陳,思索這些對權力發起挑戰的反叛者的處境。

《王子.哈姆雷特》這種將當代學運與無政府主義者並置的作法,重現了1991年葉智中與黎煥雄的《星之暗湧》中就已提出的,當時野百合學運與1920年代無政府主義的對應關係。《王子.哈姆雷特》與《星之暗湧》皆把無政府主義者與對演出的當下影響深遠之學運相提並論,1920年代的台灣無政府主義思想興起、1990年有野百合學運、2014年又有太陽花學運,於是1920、1990、2014三個時間點連結成相互對話的連帶。從1991年《星之暗湧》到2021年《王子.哈姆雷特》,又是如同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一批一批的青年不斷對政治結構發起反抗,但在劇中卻都終於失敗。這種重複的失敗,不只在前述的戲劇展演本身主題在不同年份重覆出現,更與戲劇內不同角色行動的重複失敗相呼應。《星之暗湧》中無政府主義集會組織的行動重複失敗,《王子.哈姆雷特》中楊奇殷/哈姆雷特奪取王位的意圖重複失敗。失敗的存在從1991年重覆到2021年依然發生,跨越了三十年的尺度。在這段期間的敘事,被支配者都在重複失敗下掙扎,卻又無法放棄顛覆權力關係的理想。即便被支配者成功取得王位,卻仍無法改變權力結構本身,無法取得實質的成功,無法顛覆權力關係。最終,被支配者否定自我,否定世界,不相信任何事物具有意義。

對今日而言,《王子.哈姆雷特》加上一層太陽花學運的再思考。太陽花學運雖已是七年前的往事,但仍在今天的政治想像中存在著。學運的記憶不只是在《王子.哈姆雷特》中現身,我們同樣可以在今年張极米的作品《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看見同時間對於學運記憶的召喚。兩場演出中,學運記憶不是以純然對於政治結構進行反叛的反叛被記得,不約而同的都是以反叛者的內部矛盾來呈現。在過了七年之後,同時對於學運記憶進行再現,反映的不再是太陽花本身展現的青年運動的活力、對於政治的熱情投入。更像是對於學運世代隨著年歲過去,逐漸成為社會中堅的反思。他們究竟是達成了當初的理想,還是成為權力結構中的一員,不再反叛了呢?而這樣失落的學運記憶召喚,豈不就是一種當代的失敗?

這種對於學運青年的思索,墮入前述的不斷失敗的局面,這也是《星之暗湧》敘事中的必然,被支配者的反叛最終都是淪於失敗的結局,沒有別的可能。這種必然甚至在王墨林的操作下,可以跨越四百年,回溯到莎士比亞的時代,跨越時空仍然成立。但是《王子.哈姆雷特》並不甘心於這種必然,在戲的尾聲,又回到四百年來始終縈繞的命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在《王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並不是只能選擇to be or not to be,他以獨善其身的姿態放棄了選擇,他沒有作為。但這並不是選擇了not to be,就只是不作為,跳出命題之外。《王子.哈姆雷特》於是成為一種放棄權力爭奪的宣告,當代的我們也就有了不再重複失敗的可能。

《王子・哈姆雷特》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1/04/24 20: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把利刃在楊奇殷的表演中,揮向的已非特定運動,而是反抗本身,這讓這部作品充斥更多的尼采,而非馬克思。但若一切價值皆可重估,一切揭露皆無底線,那麼下一步就是虛無,個人也將因此陷入無盡的痛苦——在這方面,獨腳戲大概是一個適合的形式,頗能直接體現王墨林所說的「肉體與精神的鬥爭」。(張又升)
5月
20
2021
當抵抗體制等於落入圈套、成為反抗者不足以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出另一層困境時,我們該往哪裡去?王墨林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要否反抗,而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在對抗什麼?反抗必須要先有脈絡,所以《王子・哈姆雷特》告訴我們理解是承受的方式。面對當代議題,它追尋的不是明確的解答,而是透過劇場,讓觀眾經歷這場探尋自我意義的過程,再次思考文化困境的解決之道。(陳亮君)
5月
14
2021
《母親.李爾王》高張緻密的演出中,女兒、父親與母親蟠踞理性、瘋狂、冰冷等不同端點。如何獨力表現三幕不同權力位置的角色?《王子・哈姆雷特》有沒有其他逃離野蠻結局的縫隙或契機?(張宗坤)
5月
07
2021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