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是重複失敗《王子.哈姆雷特》
5月
20
2021
王子・哈姆雷特(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2次瀏覽
宋柏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在學生)

王墨林執導的莎士比亞單人表演系列,利用莎士比亞文本中角色間的關係,對於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權力結構展開論述。《母親.李爾王》揭示掌權者的內部分歧,與其相對的,《王子.哈姆雷特》剖析反叛者的自我矛盾。其中,《王子.哈姆雷特》借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否要報仇並取得王位的困境,將之與無政府主義者、太陽花運動並陳,思索這些對權力發起挑戰的反叛者的處境。

《王子.哈姆雷特》這種將當代學運與無政府主義者並置的作法,重現了1991年葉智中與黎煥雄的《星之暗湧》中就已提出的,當時野百合學運與1920年代無政府主義的對應關係。《王子.哈姆雷特》與《星之暗湧》皆把無政府主義者與對演出的當下影響深遠之學運相提並論,1920年代的台灣無政府主義思想興起、1990年有野百合學運、2014年又有太陽花學運,於是1920、1990、2014三個時間點連結成相互對話的連帶。從1991年《星之暗湧》到2021年《王子.哈姆雷特》,又是如同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一批一批的青年不斷對政治結構發起反抗,但在劇中卻都終於失敗。這種重複的失敗,不只在前述的戲劇展演本身主題在不同年份重覆出現,更與戲劇內不同角色行動的重複失敗相呼應。《星之暗湧》中無政府主義集會組織的行動重複失敗,《王子.哈姆雷特》中楊奇殷/哈姆雷特奪取王位的意圖重複失敗。失敗的存在從1991年重覆到2021年依然發生,跨越了三十年的尺度。在這段期間的敘事,被支配者都在重複失敗下掙扎,卻又無法放棄顛覆權力關係的理想。即便被支配者成功取得王位,卻仍無法改變權力結構本身,無法取得實質的成功,無法顛覆權力關係。最終,被支配者否定自我,否定世界,不相信任何事物具有意義。

對今日而言,《王子.哈姆雷特》加上一層太陽花學運的再思考。太陽花學運雖已是七年前的往事,但仍在今天的政治想像中存在著。學運的記憶不只是在《王子.哈姆雷特》中現身,我們同樣可以在今年張极米的作品《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看見同時間對於學運記憶的召喚。兩場演出中,學運記憶不是以純然對於政治結構進行反叛的反叛被記得,不約而同的都是以反叛者的內部矛盾來呈現。在過了七年之後,同時對於學運記憶進行再現,反映的不再是太陽花本身展現的青年運動的活力、對於政治的熱情投入。更像是對於學運世代隨著年歲過去,逐漸成為社會中堅的反思。他們究竟是達成了當初的理想,還是成為權力結構中的一員,不再反叛了呢?而這樣失落的學運記憶召喚,豈不就是一種當代的失敗?

這種對於學運青年的思索,墮入前述的不斷失敗的局面,這也是《星之暗湧》敘事中的必然,被支配者的反叛最終都是淪於失敗的結局,沒有別的可能。這種必然甚至在王墨林的操作下,可以跨越四百年,回溯到莎士比亞的時代,跨越時空仍然成立。但是《王子.哈姆雷特》並不甘心於這種必然,在戲的尾聲,又回到四百年來始終縈繞的命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在《王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並不是只能選擇to be or not to be,他以獨善其身的姿態放棄了選擇,他沒有作為。但這並不是選擇了not to be,就只是不作為,跳出命題之外。《王子.哈姆雷特》於是成為一種放棄權力爭奪的宣告,當代的我們也就有了不再重複失敗的可能。

《王子・哈姆雷特》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1/04/24 20: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把利刃在楊奇殷的表演中,揮向的已非特定運動,而是反抗本身,這讓這部作品充斥更多的尼采,而非馬克思。但若一切價值皆可重估,一切揭露皆無底線,那麼下一步就是虛無,個人也將因此陷入無盡的痛苦——在這方面,獨腳戲大概是一個適合的形式,頗能直接體現王墨林所說的「肉體與精神的鬥爭」。(張又升)
5月
20
2021
當抵抗體制等於落入圈套、成為反抗者不足以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出另一層困境時,我們該往哪裡去?王墨林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要否反抗,而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在對抗什麼?反抗必須要先有脈絡,所以《王子・哈姆雷特》告訴我們理解是承受的方式。面對當代議題,它追尋的不是明確的解答,而是透過劇場,讓觀眾經歷這場探尋自我意義的過程,再次思考文化困境的解決之道。(陳亮君)
5月
14
2021
《母親.李爾王》高張緻密的演出中,女兒、父親與母親蟠踞理性、瘋狂、冰冷等不同端點。如何獨力表現三幕不同權力位置的角色?《王子・哈姆雷特》有沒有其他逃離野蠻結局的縫隙或契機?(張宗坤)
5月
07
2021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