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承受的方式《王子・哈姆雷特》
5月
14
2021
王子・哈姆雷特(身體氣象館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2次瀏覽
陳亮君(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學生)

相較於前些時日TIFA不少大手筆、舞台設計與聲光效果極強烈之製作,《王子・哈姆雷特》以獨角戲的形式,使用相對非常小的資源在當代發出微弱但堅定的聲音。這是王墨林的批判性跟整個社會、環境連結的方式——角色與觀眾唯一的連接即是獨身演出的演員,觀眾不得不專注凝視這具身體,觀看他成為角色,或是透過他去成為角色——身體不光是個人的身體,不只處理好自己,也處理跟他者的關係。

《王子・哈姆雷特》藉由莎劇《哈姆雷特》來重新提問,這並非故技重施,更不僅是改編或本土化;它的問題本身早已不是莎士比亞的問題。《王子‧哈姆雷特》在我們共同承受時間與空間的「劇場」裡呈現出我們共同承受時間與空間的「當代」,那樣令人猶豫不決、無法行動的處境,這也是《哈姆雷特》在歷史和文學上最大的隱喻,然而王墨林不止於此,他的重新閱讀點出的是這個世代之「不能」,問題已然不在於當代青年的優柔寡斷,而是,我們真的有選擇權嗎?選擇的結果真的會導向不同的命運嗎?「To be or not to be」,不是選擇題。

節奏一顛一跛,情緒張力從一開始就開到最大,劇場籠罩著非常強烈的無力感,個體既無法跟隨,亦無法回返自身,王子哈姆雷特在繩與繩間搖擺悲鳴,唱的是這整個世代的哀歌。話語旨不在溝通,而是情緒的載體,抽象符號使語言溢滿整個劇場,以近乎瘋癲的姿態,射向台下一對對的瞳膜,我們都是必須(被迫)接受現代性的主體,詰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接著,他開始訴說一段反抗者的故事:曾以為自己爭取的是自由平等,但終發現一切都是意識形態時,他感到憤怒;曾在街頭運動感受到群體的同溫感,卻又因路線與想像上的落差急於劃清界線:這不是屬於他的運動,他感到憤怒。最後他只剩憤怒,但他拿正義當作憤怒的盾牌,他說他的憤怒都是為了正義。他不能接受一個社會只有一種聲音,但是在這場運動裡他只要有一種聲音。這是反抗者的故事,也是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們同樣憤怒衝動也猶豫不決,因此沙堆上嗚咽的不只是哈姆雷特的悲憤與痛苦,那更是反抗者的、奧菲麗亞的無根性的迷亂。人們只有在抗議世界的時候,才能看到超越世界所給予的個人或生命的意義,超看到越被賦予的、自己的存在,才能認知到自己的存在是絕對孤獨的。

所以導致精神錯亂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僅是旁觀他人之痛苦就令人感到如此不適,以及似曾相似?《王子・哈姆雷特》點出最殘酷也犀利的是,在當代,「生存還是毀滅」不是個問題。它仍然提醒我們命運的永劫回歸,仍然告訴我們要去追尋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但它不是個問題,當代的青年所面對不可承受之輕與重已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猶豫不決,因為做與不做其實早先就被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本身早已被限定,我們幾乎沒有超越被人判斷的行動之外的能力,這是整齣戲引導出的整個家國在現代所帶著的創傷。

當抵抗體制等於落入圈套、成為反抗者不足以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出另一層困境時,我們該往哪裡去?王墨林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要否反抗,而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己在對抗什麼?反抗必須要先有脈絡,所以《王子・哈姆雷特》告訴我們理解是承受的方式。面對當代議題,它追尋的不是明確的解答,而是透過劇場,讓觀眾經歷這場探尋自我意義的過程,再次思考文化困境的解決之道。

《王子・哈姆雷特》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身體氣象館
時間|2021/04/25 20: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把利刃在楊奇殷的表演中,揮向的已非特定運動,而是反抗本身,這讓這部作品充斥更多的尼采,而非馬克思。但若一切價值皆可重估,一切揭露皆無底線,那麼下一步就是虛無,個人也將因此陷入無盡的痛苦——在這方面,獨腳戲大概是一個適合的形式,頗能直接體現王墨林所說的「肉體與精神的鬥爭」。(張又升)
5月
20
2021
《王子.哈姆雷特》借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否要報仇並取得王位的困境,將之與無政府主義者、太陽花運動並陳,思索這些對權力發起挑戰的反叛者的處境。⋯⋯而這樣失落的學運記憶召喚,豈不就是一種當代的失敗?(宋柏成)
5月
20
2021
《母親.李爾王》高張緻密的演出中,女兒、父親與母親蟠踞理性、瘋狂、冰冷等不同端點。如何獨力表現三幕不同權力位置的角色?《王子・哈姆雷特》有沒有其他逃離野蠻結局的縫隙或契機?(張宗坤)
5月
07
2021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