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能帶你走多遠?《赤腳,被洪流沖走了!》
12月
09
2021
赤腳,被洪流沖走了(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提供/攝影詹博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5次瀏覽

盧宏文


下面兩段文字,是我看完演出後,覺得最能與演出相呼應的文章摘錄,或許比我所能書寫出來的評論,更可以傳達我內在兜兜轉轉的思想。因此如果這兩段文字能引起讀者去讀一讀這兩篇文章,並且與我一樣得到啟發,或許我所欲評者為何物已呼之欲出。如果還是霧裡看花,沒關係,書寫的我也是,但我還是想試著透過文字推進一點什麼。

以下摘自「Fringer人物線上誌NO.22─『明星花露水』,作者為吳孟軒:

這兩個作品都結合了與觀眾互動的段落,也是她對於「劇場性」的嘗試與實踐。但在演出之後,疑惑卻接著一個個冒出來:她開始思考究竟何謂「街舞融合劇場」?就像不是把原住民舞蹈搬到劇場裡,就叫「原住民劇場」,她認為每種文化表現方式都有自己的背景,街舞的生成動力有其草根性與反叛性,當它進到劇場空間裡時要如何不剝奪原生精神與美學,並在其中重生 — — 而不只是把這些元素擺在一塊,僅是拼貼表面的動作成為各種新潮的身體。而街舞的那股「氣」,或者說那股「味道」,一種粗糙、Funky,又感染力極強的身體質地,在劇場裡要如何不顯得格格不入而構成完整作品呢?畢竟有時過於雕琢、整齊的編排,反而會變得過於安全、乖巧,也喪失表演原有的生命力。 【1】

這一段則是摘自「身體的古代:原舞者之後」專題,〈在歷史的間距中造音——重述原舞者之初(局部)〉【2】:

三人也都提到一個尷尬、矛盾的地方;懷劭記得,胡台麗對他們說:「你們唯一的路就是去部落。」但在學非己部落的祭儀樂舞時,無論怎麼模仿都還是不可能跟該部落的老人家一樣,沒有辦法完全進入情境。「可能別人看不出來,但我後來有很大的矛盾。」斯乃泱說。「去部落」豈是理所當然?展演的形式、方法,為何展演的意識、多層的看與被看等,在認同與啟蒙的大傘下,仍待一一回視。或者,其一,就像千禧年前後,部落營造開始推動,部落甚至要求原舞者不要再展演他們的祭儀樂舞。

從以上兩段摘錄的夾攻來看,原住民族的創作者似乎很容易落入做什麼都不對的窘境,到底要在舞台上表演什麼?能在舞台上展現什麼?要嘛被檢討太過原住民;要嘛就是被說這不夠原住民,總是徘徊於當代劇場美學與原住民主體性的十字路口。因此在原住民族的相關劇場創作中,常能看到一種高度貼合原住民族歷史脈絡,與族人生命處境的作品,戲劇與樂舞的元素於其中低限反覆編排,希冀以此引領觀眾看見,甚至進而產生更多的瞭解。

《赤腳,被洪流沖走了!》(以下簡稱《赤腳》),在我看來,也同屬這一類型的作品。開場時,舞者身穿米白素色的服飾,夾雜一些原住民族風格的風格或頭巾,整體而言並不特別指涉哪一族的服裝。在動作設計上,也有著相似的邏輯,在踏地聲及走動中,總有些傳統舞蹈的步伐閃現,但並不特別指向哪一族群。透過這些服裝設計及舞作編排,可以察覺似乎在這些設計背後,有著許多的訊息想傳遞,但我接收不到。這些訊息與外在的每一項設計,包含音樂、舞台上的裝置,以及動作編排形成衝突,我於是被一種矛盾的張力所遮蔽,因而很難碰觸到作品的核心。


赤腳,被洪流沖走了(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提供/攝影詹博仁)

就音樂設計上,這恰好是我近期內,第二次聽到謝皓成的劇場配樂,第一次是今年TAI身體劇場的《久酒之香》。兩次的疑問很類似,謝皓成的音樂很豐富,完全是專場音樂會的規格,但也正因如此,有時會讓舞者們似乎只是音樂的配角,或是由於音樂太肥滿,舞者太有所依傍,使得舞者的力量始終無法找到更多的空間施展。

就舞作的動作設計上,踏地、傳統樂舞的步伐,以及一些生活動作的模擬,形成推進及連結舞作段落的動能,也因此舞者需要使用較為連綿的力量,來完成這些較大規模的動作及群舞。但在《赤腳》中,舞者們的身體姿態,往往比較習慣的是一種瞬間到定點的力量,這近似於街舞或MV裡的流行舞(只是近似,好的街舞或流行舞舞者必然不僅止於此),也更貼近視覺文化的觀看與學習模式,最重要的是每個畫面安排,而非內在的連結。

提出這點,並非要否定舞者們的努力與嘗試,而是想指出如果創作者與舞者們更習慣的這一種動作編排與觀看模式,那麼強調「赤腳」這件事,便很耐人尋味。如同架設在右舞台的大型裝置,許多的鞋子垂吊在空中,我想是為了強調穿鞋/赤腳的對比,其中更有一種文明與否的批判意味。如果赤腳代表的是一種對於原初,對於自然的嚮往,那麼對於現代文明,以及機械工業,創作者與舞者們是否又真能如舞台上的裝置般,將其高高掛起?


赤腳,被洪流沖走了(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提供/攝影詹博仁)

舞台上的一切,當然都只是演出,舞台上所呈現的身體,也未必就是舞者們生活的身體面貌,但正因《赤腳》選擇了如此貼近自身的生活,那是否能誠實的呈現生活中迷惘與徬徨,便是創作是否能真切傳達訊息的關鍵所在。

而這個關鍵,我想始終還是存在舞者的身體裡。於《赤腳》中,有個段落是舞者們身著縫有螢光布條的衣著,動作風格帶有機械及街舞的特質,另外有兩名男舞者夾雜其中,但卻很妖嬈的跳起Vogue折手舞。在此刻,舞者們的動作能量與語彙終於完美結合,他們無須追隨一種嚮往,或是對什麼的批判,他們的身體自身就是對於現代文明的欲拒還迎,並從中找到既非全然否定,但又不欣然接受的力量。

觀賞完舞作,又過了一段時間才寫評論,在我腦海仍能感受到力量衝擊的,唯有這個片段。我會想知道在傳統樂舞與Vogue舞間,能產生什麼樣的對話,同樣的,在一個已經回不到過去的現況裡,如何量測與傳統生活的距離,創作的旅程,可能從正視這個距離,從挖掘自己被現代文明甜蜜豢養的享受與罪惡感中正式展開。


註釋

1、《Fringer人物線上誌》「NO.22─『明星花露水 』吳孟軒」,臺北藝穗節,網址:https://reurl.cc/35n5lX

2、《「身體的古代:原舞者之後」專題》「在歷史的間距中造音——重述原舞者之初(局部)」,Pulima Link,網址: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9_21110423370107630.aspx

《赤腳,被洪流沖走了!》

演出|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時間|2021/10/29 19:30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第十一棟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