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傳統的情理之外《三目二郎君》
7月
09
201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7次瀏覽
楊美英(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鑒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迄今十年來,幫助各地歌仔戲劇團提昇表演美學與排演製作的水準,爭取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變成歌仔戲的粉絲,包括許多阿嬤阿公一起來看戲,在廟埕廣場再現溫馨人潮;也曾經多次透過此項聯演活動看到不少富有新意的傳統戲曲佳作,於是,這回再次擠入觀眾席邊緣,特地站在台南大天后宮前看了大約兩小時的《三目二郎君》。

然而,首先印入眼簾的舞台設計,在表演區域的兩側各有一幅青山藍嵐,呼應了舞台上的兩幅景片,猜想其意圖建構場上的景深,可惜,反讓整場舞台視覺顯得凌亂,加上導演的場面調度經常用到舞台後半段角落,造成除了舞台正前方以外的觀眾們均會有視線不良的死角區域,對於全場爆滿的觀眾來說,實在遺憾。

因為就現代劇場的舞台空間概念而言,導演必須考量觀眾與表演之於空間的三角關係,尤其是如此廟口廣場野台上的文化場,顯然本計畫對於傳統戲曲團隊提升現代化的劇場概念,尚有不小的進步餘地。其他如音量的過大破嗓、舞台布景的穿場破綻、演員或工作人員從幕後的探頭探腦等等,均屬現代劇場演出基本守則的違規,破壞了整體的戲感,更遑論許多理應情緒高亢的情節段落,卻見若干演員動作走位鬆散,有損全場戲劇張力或情緒變化的經營。

劇情大意敘述二郎神楊戩命令夏谷族民將「神石」雕成其塑像以供膜拜,又以執法公正自詡,堅持嚴懲違反天條的聖母與沉香這對母子,經過齊天大聖孫悟空居中化解,終於喚醒了自己一樣有著人神相戀、劈山救母的相似處境……最後,在舞台上完成「神魂合一、才能不自欺」,全劇告終。

其中,孫悟空與二郎神君一番對話,前者嘻笑怒罵、慧黠舒坦,正與後者的執法威嚴、道德論述形成腳色表現的輕、重差別,末了更達到舉重若輕的巧妙效果。

劇中的幾位主要腳色唱得悅耳流利,遠勝過場上略顯遲緩無力的武打戲,筆者特別注意到幾處,一如三聖母與凡人劉彥昌之相遇、相戀,「新編-狂妄」「心生憐愛」等詞曲,互動婉轉而繾綣,甚至聽到「我在伊眼中,看見我的形相」,頗有白話文藝腔氣息;二如第六場關係對峙又拉扯不清的二郎君、三聖母、子沉香之間猶如三重唱的互相呼喚或詰辯,彼此參差相喝,營構腳色關係張力,頗為生動。

再者,全劇所強調二郎神因幼年救母受罰而質疑天理,導致成長之後的武裝自己、看不清自已,甚至造成魂魄分離而不自知、剛愎自用、假面偽善,所幸天地機緣讓他有機會面對身心靈的離異、淨化心中的執念,重溫所謂「初衷」之美好之重要,也才能成為真正的神。如此的創作核心理念,自然無疑動人,只是書生佳人的愛情何生何滅、迅速有效,或是母子深重情義的對話模式既非日常也無特定動機,散發了傳統的習氣,徒然削薄了腳色個別的內在衝突、腳色之間的情理之爭,不免令人更有期待。

《三目二郎君》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3/07/05  19:30
地點|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