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俗現場重說/演傳說——咱的故事咱來演《赤腳門神》、《青瞑蛇與竹籠屋》
1月
09
2022
「大神尪開場表演」2021年於台南安南區龍魚公園(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58次瀏覽

梁家綺(專案評論人)


緣溪行,演出場所鎮門宮位於鹿耳門溪出海口,因土黏水淺,舊時船隻若經此道必折損,一旁的「府城天險」石碑便是由此而來。相傳,鄭成功由此登陸,受媽祖庇佑漲大水,才得入台江內海,打敗荷軍,開啟鄭氏治台史。約三百年後,據傳,有信眾受鄭氏軍士託夢,盼能建廟祭祀國姓爺,而有了這間明式玄屋黑瓦的廟宇。這裡的特別之處莫過於六位鷹勾鼻、大眼眸的西洋門神,是畫師遙想荷軍逃亡之際鞋子脫落來不及撿的倉皇,故繪以赤腳之姿為鄭成功鎮守。


地方傳說與文史的戲偶想像

台南台江文化中心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進行三年期的偶戲人才培育計畫【1】, 2021年「咱的故事咱來演」帶著赤腳門神回到傳說發源地,帶青瞑蛇回到曾文溪改道現場,並加入大仙尪仔的製作與演出。開場的大神尪仔略顯吃力地舞動兵器和腳步,為期不長的工作期卻不影響欣賞的興味。大神尪仔在民俗祭儀中透過人在其中背負扛抬,腳踩步法,晃蕩身軀行走護駕,此類神將如七爺八爺多有威嚴神情,望之儼然,也有彌勒或土地公等眉開目笑型,看了好生歡喜。然而此次共創的大仙尪仔則兩者皆否,除熟悉的紅臉關公,另外兩尊荷蘭門神頭頂一蝦一蟹,眼球藍藍綠綠,一張苦澀的臉,神情呆萌,煞是可愛,自脫於傳統神將系譜。僵硬的動作與逗趣的臉相映成趣,不流暢卻依舊使人莞爾的時刻,反倒彰顯出大型偶的特質:除操作的技術與設計使之產生各種儀態外,其外型的存在就已擴充人在經驗世界裡的認知尺度與想像,因而重啟了日常感知的向度。


《赤腳門神》2021年於鹿耳門鎮門宮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縮小是另一種尺度,廟埕立著一座縮小版的鎮門宮,但看兩尊迷你執頭偶門神進進出出,彷彿祂們正是從背後的門板躍出。《赤腳門神》演繹無法考究的地方傳說:荷蘭門神向信眾託夢,因赤腳久站而腰酸背痛,故盼有鞋可穿,翌日,信眾帶來各式鞋種,優雅的芭蕾舞鞋、毛茸茸的室內拖、鄉愁滿點的荷蘭木屐,以及最後獲得聖筊的運動球鞋,演出節奏有致,在在使觀眾大笑。《青瞑蛇與竹籠屋》則透過說書人敘事,合以演員、物件、杖頭偶演繹台江故事,再現過去時常氾濫而被稱作青瞑蛇的曾文溪與居民面對環境災變的舉措。不同於近年來台江「扛茨走溪流」的文化再現行動【2】,《青》捨棄實體建構,透過竹竿排列、肢體位移、布幔流動表現竹籠屋、水患與遷徙。對現場諸多的兒童觀眾而言,偶、物與說書形成了非實體的想像啟蒙。


地方意識演繹地方傳說

「咱的故事咱來演」的編劇與取材,始於地方傳說,接合於民俗信仰:曾文溪的氾濫不以溪水整治成功作結,安排的是池府千歲與關聖帝君和雙蛇飛騰打殺。雙蛇是失散的戀人,只願覓得彼此,無意傷害百姓,因神明寬厚,使其匯合不再分離,台江一帶才得風調雨順;被遺留的荷兵在東印度公司離開後無親無依,因國姓爺不計前嫌而有用武之地。前者展現地方傳說反映人類在現實處境中面對不可控現象的詮釋方法,人性化的災變、寬容的神明、創造性的先民,將地方轉為值得寓居的溫暖之所;後者則在重新演繹傳說故事時,顯露出隨時間而變異的地方內涵。荷兵曾被貶斥為蝦兵蟹將,在此已成為信眾願意為其覓得一雙好鞋而奔走的地方神祇。如河合隼雄所說,人的夢境體驗可能發展成祭典儀式,而傳說與民間故事可能在某些時刻與較強勢的文化論述結合,包裝成神話,幫助國家或民族確認其作為整體的存在【3】。現在的鹿耳門溪早已經歷曾文溪改道成為斷頭河,不再是當初鄭成功登臨的河道了。在此無意考究「真實的遺跡」何在,而是從演出場域鎮門宮的身世、數個「相傳」與「夢境」來回疊合,讓我們瞥見國族神話、地方起源追溯與地方意識競合的痕跡。


《青瞑蛇與竹籠屋》2021 年於安南區砂崙里活動中心(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最後,回到此三年計畫,每年新舊成員來去,是否能達成台江文化中心朝向地方劇團籌組的可能?累積的能量又該如何延續?尤其,偶戲所需的技術(製/操偶、肢體以及表演方法)相較於其他形式更有陪伴的需求。無獨有偶工作室能在為期不長的工作期程、參與者背景不一的情況下依舊創造出品質良好、動人誠摯的演出,是其多年來與社區居民共創並發展方法【4】、致力於偶戲人才培育的結果,實屬不易。


註釋

1、2019年「偶們一起玩」邀請學員蒐集台江一帶的故事進行編創,阮義指導,廣泛使用各類偶種,產出六組作品於台江劇場演出;2020的「偶們藝起說故事」從舊作中選擇素材發展出《青瞑蛇與竹籠屋》與《赤腳門神》,由劇團製作執頭偶,以訓練演員與操偶的方式進行。

2、2017年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重返歷史現場:百人扛茨走溪流」,邀請匠師李養製作竹茨,帶領民眾共同扛抬,再現過往「避溪蛇求安居」的遷徙場景,而後兩年一次迄今。

3、河合隼雄著、林詠純譯,《民間故事啟示錄》,台北:心靈工坊,2018年,頁203。

4、如宜蘭利澤簡《走尪》(2015)、基隆《港都藝遊樂》(2017)、桃園《大溪大禧》(2018)等,帶領社區居民製作創意大偶。

《赤腳門神》、《青暝蛇與竹籠屋》

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社區居民
時間|2021/12/11 11:00
地點|台南鹿耳門鎮門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