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入戲,盡載文學情——《聽琴圖》
3月
09
2022
聽琴圖(正在動映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75次瀏覽

許美惠(駐站評論人)


《聽琴圖》在戲曲中心小表演廳演出,在黑盒子開成小鏡框的空間裡,以一幀幀的書法字掛為眉幕,半透黑底的屏風典雅妝點著舞台,尚未開演已然感覺到整體製作的風格別具質感。

短短約兩小時的戲,上半場清楚交代了將李師師受蔡京算計,與宋徽宗成就一夜風流,徽宗便蓋密道金屋藏嬌,進退無路的她卻真心戀慕文武雙全美少年燕青,而心繫為主人盧俊義完成招安任務的燕青不為所動,但李師師仍為他求得特赦令,宋徽宗也對這位才華洋溢的少年另眼相看等多條支線。

下半場風情急轉,描畫梁山泊好漢在招安後為宋出征,然而死傷慘重僅餘三十六殘部,李師師對身心都受盡煎熬的燕青一片憐惜,二人在玲瓏石前結下三生之盟,但在宋徽宗帝王之心的權力面前,終究失去互許終生的自由;燕青去後,盧俊義、宋江也如他臨去預言,一一死在兔死狗烹的結局之中。


聽琴圖(正在動映提供/攝影陳宥崧)


細膩的演員表現

如編導李季紋所言,《聽琴圖》從畫入戲,由《水滸傳》劇情出發,並將北宋名畫〈聽琴圖〉、〈千里江山圖〉,與唐李白的〈上陽臺帖〉編織於其中,我們從中也得以感知浪子燕青的才情魅力、名妓李師師的風情癡心、帝王宋徽宗的孤寂無情,乃至於在時代洪流中各人面對生存所做的抉擇,透過詞曲吟詠著情懷,文學性強烈,也足見劇作家的用心與功力。

一向以年輕演員為主演人選的「正在動映」,此回請動了歌仔戲名伶石惠君出演李師師,足見對此一角色的重視。石惠君出身歌仔戲世家,經歷電視歌仔戲再轉型到劇場表演,多年表演與教學養成細膩的作表與到位的聲情,在這個小舞台之中自是發揮了鎮場的功能。雖然場景幾乎都侷限在「李師師的房間」,但李行首的花魁氣勢,與對燕青的憐惜癡情,都掌握自如,也扮演了帶領整場演員戲劇節奏的角色。

飾演燕青的江亭瑩是這次最讓人驚豔的角色。上半場的燕青以「多才多藝美少年」的形象出現,引得李師師為他傾心,宋徽宗也有意無意透了些留戀之意;下半場則是帶著一身傷、滿心疲憊,帶著他對人生與時代的詰問出場,與李師師定情,想勸主人共同退隱的願望盡皆落空,最後面對叛逃者罵名的痛苦等等。每段戲裡面承載著非常多的劇情訊息與情緒片段,而江亭瑩演來並不顯破碎,而是帶出了角色當時的狀態,串起了各個情感點,也做出上下半場不同的反差感,顯見近幾年挑樑演主角的磨練已見成效。只是未知是否因為上半場角色形象的設定較為稚嫩,唱念聲音較為扁平壓抑,到下半場唱開時放開來唱,反而見改善許多。


聽琴圖(正在動映提供/攝影陳宥崧)

宋徽宗在這齣戲中形同「反派角色」,不僅是燕青、李師師的最大愛情阻礙,也是造成時代悲劇的主要因素之一,可惜著墨並不多,最能表現的場景應該是在下半場發現燕青出現在李師師房間內的橋段,但要在短短的篇幅內表現出對燕青、李師師二人雙雙的喜愛,進而引發的嫉妒,再透過燕青背後的花繡透露出疑心,勾動燕青恐懼,最終看似圓了二人請求,實則拆散二人情緣等種種情境,很難做到層次分明。因此許麗坤在宋徽宗的表演上,揮灑空間顯得較為侷限,但在串演盧俊義的短短一場戲中,因情緒明確反而表現更為亮眼。


觀眾與角色的同步共感

本劇在僅有五位演員的編制中,為了交代大量的情節訊息,每位演員都必須化身為「說書人」,以獨白的方式述說未演出的劇情,再立即轉化成該場戲的「狀態」來「表情」。而在歌仔戲的慣有觀演經驗中,觀眾往往會將情感代入主要角色之中,跟隨著演員一步一步經歷情節,建構屬於這個角色的情感經歷,與他同步哭、笑,在情緒高潮點觀眾也爆發共感,因而獲得看戲抒情的效果。

《聽琴圖》透過文字大量表述劇情,以演員之口述說情懷、吟詠心境,藉此讓觀眾在認知上「懂得」劇情沒有問題,然而卻容易使觀眾少了將自己與角色同步,在舞台上「經歷」這些事件的空間。例如燕青訴說著因梁山兄弟犧牲而痛苦,或者自己為求玲瓏石而身帶舊傷,對於帶入角色情感的抒情功能,確不如傳統模式那般同步與深層。


聽琴圖(正在動映提供/攝影陳宥崧)

整體而言,《聽琴圖》在劇場中充滿文學感,能完整表達編導意念、呈現劇作家情懷,舞台、燈光、服裝都相當講究,在美學的呈現上也很有一體性的概念,演員表現稱職,在製作的誠意與開創性的嘗試上都值得肯定。而編導中心與演員中心的爭奪戰仍在每個新製作中不停上演,究竟平衡的尺度如何拿捏的確沒有標準答案,但在每一次的表演中都是值得我們好好繼續觀察的議題。

《聽琴圖》

演出|正在動映有限公司
時間|2022/03/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