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白雪公主,經典童話的在地想像——《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
4月
15
2022
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47次瀏覽

游富凱(特約評論人)


兩年前曾在嘉義「草草戲劇節」,觀賞過「蘇俊穎掌中木偶劇團」的演出片段,當時便對主演蘇俊穎的口白和控場能力留下深刻印象。今年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該團推出《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以下稱《大》),由王健任擔任編劇,真雲林閣團長李京曄擔任導演,以金光布袋戲的舞台美學,演繹出另一個版本的「白雪公主」。

在開演前,每位觀眾都會拿到一張印製有地圖的節目單,地圖上是一塊大陸,大陸中間是被視為禁地的迷霧森林,森林的東南方是強大的不理不理國,森林的西南方則是淡薄仔遠王國。在這塊大陸的南方有兩座小島,位於東南方的神祕小島叫做基頓忍忍國;而位於西南方形似台灣的島,則叫做蘇俊穎掌中木偶劇團。觀眾透過地圖可先理解各國的地理位置,以便對照後續的劇情發展,此作法除了凸顯該團的創意展現,也有助於觀眾更融入劇情之中。

白雪公主的人物翻轉

《大》的劇情是從阿公對孫子說了一個故事開始。在故事中,基頓忍忍國受到不理不理國的攻擊,正在危急之中,淡薄仔遠國的國王羅伯出兵相救,但因為淡薄仔遠,一切為時已晚,忍忍國慘遭滅國。為了保住忍忍國的殘存勢力,羅伯王決定迎娶公主珍珠為妻。珍珠成了淡薄仔遠國的王后,而羅伯王的女兒白雪卻不願接納外人成為後母;與此同時,不理國也派出第一殺手吾不敗,勾結羅伯王的弟弟,除了持續追殺珍珠,也欲幫助羅伯之弟奪取政權。

若從改編的角度來看,編劇的巧思表現在顛覆原著故事的同時,也在劇中轉化原著故事裡的各種元素。劇中的白雪公主從出場便是蠻橫驕縱的個性,而以往被視作反派的後母,在劇中則表現出異常地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從角色設定上,編劇便已開展出不一樣的角色形象與敘事視角。


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攝影陳宥崧)

編劇將忍忍國設定為三國之中最神秘的國家,除了有神秘的忍術,也因地處大陸邊陲,他國對其產生許多誤解和謠傳。編劇藉此巧妙穿插白雪公主故事裡的重要元素,例如羅伯王被陷害中毒後,城裡謠傳國王所中之毒來自忍忍國;或是有人刻意散播謠言,王后房中有一神秘魔鏡,每晚都會聽見王后的自言自語:「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水的女人?」(按原台詞)而關鍵的毒蘋果,在劇中也變成是吾不敗易容成王后模樣,欲毒害白雪公主,進而嫁禍給王后。

透過上述的設定,編劇為劇中善良的王后,製造了另一個擁有可怕妖術的後母形象,一方面呼應原故事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在金光戲的敘事模式中形成合理的內在邏輯。

場面調度靈活,戲偶節奏流暢

《大》的舞台採用鏡框式,鏡框內為表演區,分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高度約在演師的腰部位置。藉由上、下層平台的劃分,舞台除了有平面的高低之外,又能拉出前後景深【1】,舞台調度得以靈活多變;尤其當雙方人馬決鬥時,演師利用前後平台拋接戲偶,增添不少可看性。決鬥場面的設計,不管是一對一的決鬥,或是多對一的圍攻,都可以看到對招動作經過設計【2】,戲偶動作能密切與燈光、音樂相互配合,整體畫面轉換和表演節奏十分流暢。


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攝影陳宥崧)

在表現形式上,亦可見團隊展現之創意。如羅伯王和王弟騎馬打獵時,兩匹馬只是原地動作,前後則有身著黑衣的演師拿著假樹,依序朝同一方向移動,製造出馬匹正在向前或後退的錯覺。又如羅伯王使出大絕招「飛天鐵拳」時,演師拿著偌大拳頭,由舞台一邊飛奔至另一邊。而化身金光體的吾不敗,在變成大型杖頭偶時,其鋸齒狀的帽子會經由演師拿在手上移動,即瞬間化為殺人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演師此時顯露於外的身體,在觀看邏輯上並非是穿幫或是人偶同台之概念,而是化作舞台機關的一部分,透過最直接而簡單的人工方式,在小小的鏡框裡,製造了各種天馬行空的觀看想像。

主演蘇俊穎口白精彩,一人在劇中飾演多達三十多個角色,尤其該劇主角是以珍珠與白雪兩位女性角色為主,主演透過語速快慢和音調高低的差異,不管是大段對話,或是重要的感情戲,皆可以將角色做出明顯區隔,令人印象深刻。


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攝影陳宥崧)

音樂設計部分,樂隊採用西方和傳統樂器並置,能針對不同劇情氛圍渲染情緒。例如打鬥時,多配以簡單的鼓點節奏,可製造緊張的氣氛;換場時,亦使用北管《風入松》,作為襯底的背景音樂。其中第十二場,當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回到王宮時,樂隊以電子琴模仿大鍵琴的聲音,以嗩吶當作小喇叭使用,合奏出「詭異」的中古世紀宮廷音樂,除了令人印象深刻,效果/笑果也十足。

對觀眾來說,金光布袋戲的精彩除了炫目的聲光效果外,更多應該是著迷於想像力的發揮,以及主演精湛的現場口白功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將文本敘事與金光布袋戲的美學特色成功結合,觀眾能恣意地在原著故事與新創文本之間來回游走,在想像中自我連結;透過簡單且極具巧思的舞台呈現手法,凸顯了每一則童話故事的背後,即是一種敘事立場的建構。【3】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西方童話故事的在地轉化,【4】也能深刻感受到金光布袋戲的表演魅力。


註解:

1、上層平台離鏡框較遠,下層平台則與鏡框相連。

2、打鬥時,戲偶會結合燈光變換,出現慢動作的設計;或是利用節奏快、慢的落差,產生戲劇性張力。

3、如劇中的阿公,在第一場對孫子說:「有些時候故事會流傳下來,是因為寫故事的人有他的目的,⋯⋯」(僅取其意,非原台詞)

4、除了文本改編、金光手法和音樂諧仿之外,地圖的設計亦嘗試在地化連結。如本劇戲劇構作龔卓軍所說:「⋯⋯把原本發生在遙遠的美因河畔洛爾地區的《白雪公主》地理想像,轉換到臺灣北部的地誌想像之中。」(轉引自節目單)

《大白雪戰記之皇后的復仇》

演出|蘇俊穎掌中木偶劇團
時間|2022/03/26 19:00
地點|大稻埕五號水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