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後正是創造之時——《獅子王》
5月
24
2022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50次瀏覽

許美惠(駐站評論人)



《獅子王》是明華園戲劇總團(簡稱「明華園」)2002年推出的公演製作。明華園的創作中,有一系列諸如《蓬萊大仙》、《八仙傳奇》、《韓湘子》、《曹國舅》等度脫劇,自成風格,逐漸形成明華園的特色之一。大抵以神仙度神仙為核心劇情,卻投射了許多人性在神仙的性格之中;度脫的理由未必盡能說服凡塵中人,但角色之間的情感總要賺人熱淚——度脫題材只是反映人間苦難,抒情才是戲的主要目的。

《獅子王》也屬這一系列的劇碼。講述的是文殊菩薩度化私逃座騎青獅的故事,但以一般對於受度成仙劇目的理解,若不是在凡間需得通過上天,或度化者給的層層考驗方能成仙成道,就是逃脫時受惑於自性(如人性、獸性)或者是凡塵誘惑,於是作惡多端,因而上天派遣了某某,與其有師徒因緣的神佛來收服,受了懲戒後始能歸化仙籍。

不過《獅子王》的設定中,牠是文殊菩薩的座騎(更像是寵物),私逃(?)下凡,投胎轉世為人(應該是),文殊菩薩費盡苦心找到他,想方設法讓他想起來,為了上天要收服他憂心忡忡、犧牲生命,終於換得青獅回頭,自挖雙眼、願歸西方。是什麼原因讓青獅重回西天?似乎有些太過順理成章,難入度脫的思維之中。但當戲末青獅與文殊菩薩娓娓傾訴著,二人之間彷若親父子的情誼時,台下的我也恍然想起,這才是明華園度脫劇的重點與特色。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明華園與大地華園的傳承

這次演出《獅子王》的,是明華園戲劇總團為了培訓青年演員而成立的劇團「大地華園戲劇團」(簡稱「大地華園」)。明華園原有一批子弟兵,加上陳家後代逐漸嶄露頭角,近年又招募了一批新血,為培訓這些新生代演員,不僅找各大小場合讓他們演出,也推出新戲讓前輩傍演,可說為傳承下足了功夫。

大地華園就是以明華園青年軍為核心演員的劇團,在此次的演出中,由有孫翠鳳大弟子之稱的李郁真領銜演出獅子王戰陀厲一角,雖說是臨危受命,但卻見到了李郁真的爆發力,唱功較以往更見準確,表演的快慢也有充分的情感節奏,穩穩挑起了大梁,值得先給予一個大肯定。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獅子王》從國家劇院的大舞台搬進大稻埕戲苑的小規模舞台,舞台調度上僅有一兩台換場較不順暢,整體設計仍能不違和,且武戲與群戲明快流暢,盡顯明華園的長處。以獅子王為萬邦之首的森林王國,各國土及領袖均以動物名之,但裝束上的標誌性不太一致,不是很能明白究竟森林王國是人的國度(只是剛好都有動物特色?),還是都是動物擬人化的國度,有點可惜,但也帶點童話故事的趣味性。飾演樓頓的吳米娜連續兩天演出吃重角色,文武戲均已越見沉穩;飾演孔雀的姜琬宜,舞時柔美、趟馬俐落,文武戲分野越來越能掌握,但本次唱功較顯壓抑,不若上次飾演白蛇時聲線放得開,不知是否受角色形象干擾,應是可再加強之處。


從模仿到開創自身特色

看著傳承版的《獅子王》,有著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台上的獅子王戰陀厲(李郁真飾演)、樓糜(晨翎飾演)與老鼠和尚(陳子豪飾演),幾乎完全地復刻了孫翠鳳、鄭雅升與陳勝在,現場近距離觀看之時,還能因為外型臉貌而略能區辨,但若遠望或者只聽聲音,甚至會相信就是三位老師在台上演出。或許這是因為青年演員們都對戲太熟悉,也都非常用功的向老師們學習的緣故,但究竟我們該如何思考和看待,學戲的過程中完全複製老師功力這個現象?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相較一般戲劇演出,戲曲多了唱念作打的功夫技巧,以及各行當的表演特質,因此入門之時,模仿似乎是一段必經之路,藉由模仿師父與前輩的表演模式,透過臨摹來學習,為演出打底。京劇雖有分各種門派,也是因為有著各成一路的表演方式,但戲曲表演者出師、成角,還是會發展出自己特有的表演特色。明華園這些戲的角色是由孫、鄭、陳三人原創,創作時已揉合了自身特色於角色之中,但換了演員之時,若仍只是完全複製,則總會覺得與該演員的特質無法完全貼合,角色可以完成任務,但在情感表現與創造的生命力上則感覺較為缺乏,期待這些已有能力完全復刻老師演出技巧的演員們,可以在未來發展出自身的特色。

《獅子王》

演出|大地華園劇團
時間|2022/05/1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九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