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悲傷的探問著——14th新人新視野《在山海來去》
6月
06
2022
在山海來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0次瀏覽

楊美英(特約評論人)


據稱,這是國藝會「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以下簡稱「新人新視野」)自2008年啟動至今,在去年因疫情取消演出之後,首次進行國表藝三場館的北中南三地巡演。身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的觀眾席,眼前顯得特別高挑而寬敞的空間感,筆者雖無從比較與其他表演場地的差異,仍可在當天某些觀演時刻感受到作品片段與現場空間之間交融的美感,例如《在山海來去》。


來去於痛苦與悲傷之間

第14屆新人新視野一共推出三部作品:洪儀庭《黑暗的光景》、林廷緒《在山海來去》、高偉恩《我是既快樂又悲傷》。其中的《在山海來去》,可說是語言極少、肢體動作為主,整體結構大致分為三部分:獨舞、轉場、雙人舞【1】。


在山海來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首先是一人獨舞(陳欣瑜),全身穿著膚色,從右半舞台若干堆疊的棧板、牛皮紙箱之間現身,蠕動、爬行、扭動、翻轉四肢等,創造了或人初生或幼獸、漸漸發育長大的可能聯想,然後她站立、行走,表演區轉移至左半舞台,上方降下長條型白色照明燈具,冰冷的白光下,獨舞者已換上紅衣白褲,進入一段悲傷回憶的敘事之中: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時刻。只見她用右手挖入嘴內,用力伸向喉嚨深處,一次次,直到不由自主的發出嘔吐感,強烈而真實。爾後一連串諸如:僵直的身體顫動、抽搐,左手拉右手、四肢爬行,或單手拉長、於地板寫字,左手握著右腳掌,蹣跚爬地,又如雙手錘地、左手捶打身體、右手抓著頭向地上去……諸多舞者身體上的不協調、拉扯、自我抗爭,在在讓觀者之我深深感受到無比的痛苦。接著,她開始跳躍、向上跳躍、至疲累,雖然並沒有刻意投射的悲傷情感,卻透過她的身體直接傳遞了創傷感;末了,女舞者的雙眼睜大、嘴放大、靜默,無聲的吶喊狀、了無生趣樣,然後她以右手拍打胸口,一次又一次,聽著拍打聲一次次,身軀晃動著、漸快、很快,終至於落地、翻滾【2】——全場暗黑。哀戚悲痛的氛圍,迴盪不已。


換場與文本的情感結構

接下來,一個轉場:昏暗的現場,首先傳來叢林蟲鳥窸窣聲響、夾雜著陌生模糊的原住民語言,從觀眾席上方走下三個人、手持電筒,成了舞台上僅剩的光源,觀眾肉眼無法看清什麼,隱隱感覺像是在探照、搜尋什麼的行動者。一會兒。台上淨空了,燈光微亮,進入本作品的下半段。

兩位女舞者身著黑色長褲、上身赤裸,於光影斑駁的地板上,襯著海浪聲,曼妙齊舞,又或偶有張開手腳和身體的邁步動作,讓筆者直觀的和民俗神將的形象連結;這一段的流暢律動,猶如潮汐起伏的海湧聲息,和諧而舒坦的日昇月落;筆者注意到立體環場共鳴的水波滾滾、浪濤翻騰,產生頗強的聲景效果,而特別高挑的舞台上方所投射下的縷縷光束,讓人想起穿越林間的光線和幽微的樹影,如是的舞者身影、光影搖曳,建立了展演現場擬真自然的和諧呼吸……輕輕、微微,身聲一起緩緩降低,燈光漸漸暗下。最後一片安靜,留給現場觀眾。


在山海來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前後兩段的肢體動作語彙風格看似相當迥異,然若干打開身軀、打破優美取向仍可見到一致性,特別是獨舞者所展現賁張的身體能量,接近失控、起乩狀態的悲慟,對於生命的消逝只能無奈無聲哀嚎,氣勢威猛而為之撼動!再者,巧妙的轉場手法,同時處理了舞台換場與表演文本的情感結構,呼應了編舞者林廷緒的核心理念「回首對自身最深層的叩問」【3】。只是,下半段的雙人舞,就現場觀演而言,整個始終兩點一線的場面構圖,似乎略嫌平面化,無法完全與某些巨浪席捲的立體聲景之間互動、回應,是唯一自感缺憾之處。但瑕不掩瑜,期待如此身體性強烈的舞蹈創作,再有下回新進展。


註解:

  1. 《在山海來去》售票資訊如下,編創:林廷緒,演出舞者:陳欣瑜、文韻筑、趙怡瑩、謝知穎、顏晟文。現場公告節目異動:原訂2022年5月28日、29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演出《在山海來去》節目,因故調整演出內容(演出者趙怡瑩此場次無出演)。
  2. 觀演後才知這段獨舞與表演者自身背景相關,且於演後座談或節目單內容亦可互相參照:民國60年代是臺灣加工廠開始興盛的時期,陳欣瑜的父母在80年代也開始自營加工廠至今,在民國100年她的母親因病痛離開了這世界。
  3. 《在山海來去》節目單,林廷緒:我講的不是蘭嶼與達悟族的故事,而是回首對自身最深層的叩問,生命是如此的稍縱即逝,我們猶如只是那片海的一處浪花,出現又嘎然消失,再融入那片大海。

《在山海來去》

演出|林廷緒
時間|2022/05/28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