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影像─空間敘事《在你之內1.0》
9月
17
2013
856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3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環境劇場,原文翻譯自Environmental Theater,經過一九六0年代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對於打破傳統劇院鏡框式舞台,嘗試各種演出╱觀看空間形式的理論建立,尤其借自造型藝術概念針對特定場域(Site-specific)所進行的創作或演出,至今蔚為表演團體在有限條件下的他種可能。但對於甫創團的菲林癲視環境劇場而言,「環境」一詞,除了意指他們從今年八月起「Follow me in」計劃於台北、台東、嘉義十餘處戶外空間演出舞作段落和在場即興,除了是參與第六屆藝穗節而選擇藏身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內,以聲音主題策劃的咖啡廳/展演場所的複合空間「噪咖」演出之外;另一個意涵,或許更是在其所謂的「菲林癲視」,Film&Dance,不同的「媒介環境」之間。

《在你之內1.0》的前身〈在你之內〉便是一齣兩分鐘左右的影像作品。團長暨編舞者黃彥文與男舞者在芬蘭樂團Scarlet Youth〈Breaking The Patterns〉主唱vocal和疊加的吉他音牆裡,近景自抱擁而分離,鏡頭切換全景,是一片綠色芒花的草原,遠處霧中風車的扇葉緩緩轉動著。日系如岩井俊二的影像風格,大草原、手搖鏡頭、電幻青春,或愛的綑綁的抒情主題,及至此次概念影片,狼狗暮色中,鳥瞰鏡頭(bird's-eye view)拍攝下樓頂天台的孤身舞者們。

謝喜納指出環境劇場的原則之一,「整個空間都是表演的一部分」。黃彥文於「噪咖」延續創作的《在你之內1.0》,從兩個舞者增加至三女二男,觀眾演出前進場,可見她手捧著玻璃缸,坐在入口盡頭的吧台上;另外一個角落,男舞者劉俊德置身一架舊鋼琴前。引起我目光注意的,卻是緊臨女子角色,吧台一側懸掛著一支不知是原屬於咖啡廳,或刻意佈置的懸垂木偶,每一關節為線吊起,整場逕自安靜地旋轉著。從Scarlet Youth,到《在你之內1.0》開場劉俊德琴前彈奏著Mogwai〈Get To France〉(劉原是音樂作曲跨界至舞蹈),其後Balmorhea、Shlmorhea、The xx……藉由shoegaze、post-rock等音樂類型的選用,已能形塑出這系列作品的影像風格──令人想起World's End Girlfriend那一支〈Les Enfants du Paradis〉舞蹈影片──巧合是,當男舞者從琴前穿越席地觀眾走至前方表演空間時,手亦在身上彈奏著。對空彈琴的男子,男女背靠著背慢緩的行走,舞者們盡皆著黑色服裝,在進場時建立著各自的象徵角色。

黃彥文擅長編排的雙人關係,成為貫穿作品、反覆演繹的動作主題,抱擁、繾綣、分離,一段獨舞像懸垂木偶般自肘、自腕被擺置移動吊起(又如北野武《Dolls》);並藉由物件如水杯、木椅,舞台後側一張橫置的長桌,舞者邱鈺雯、邱子琪等手擲小小的巴黎鐵塔模型、小屋、飛機,擺成一個微縮的世界;遙遠相對長桌另一側的情人。《在你之內1.0》在中段所有人爭逐於後,以致翻倒長桌,一側傾斜幾乎垂直翻起,桌緣閃爍起淡冷白光,微型世界的物件紛紛墜落於地,突如進入後半段的衝突氛圍。然而除此調性的明顯轉折外,動作、關係等元素,並未得以在「劇場版」更進一步地對於「人的內心本質」、「透過直接且不過度修飾的身體本能表態」(節目冊)展開更多層次。

縱使《在你之內1.0》中並未見到令人預期的影像成分(如舞團介紹「以電影和舞蹈兩種創作觀點去發掘劇場作品不同思維」),對於現場環境的利用也相對回到鏡框式空間等,或引起觀眾疑問;但時常拉出的兩組雙人、與餘下一舞者在表演空間前後的形式,另一方面構成了恰如影像鏡位的前後編排。從《Overload》中的動畫影像,已可見編舞者對於視覺影像於當代空間中的興趣;至此對於菲林癲視,是否可能超越Site-specific實體場域的創作╱表演形式,而轉至特定媒介Media-specific的空間想像,並在其中,重新思考「整個media都是表演的一部分」的另一種身體本能表態,另一種空間—影像敘事,這或許同時是愛情關係、亦是環境關係,自「在你之內」到「在你之外」所敞開場域的更多可能。

《在你之內1.0》

演出|菲林癲視環境劇場
時間|2013/09/08 20:00
地點|噪咖 Noise Kitche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