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北藝穗節:直到夜色溫柔
9月
1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1次瀏覽

劉韋廷(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約/不約

身處資訊爆炸、網路蓬勃的時代,要認識人的最快方式,就是打開交友軟體,無論配對與否或聊得上心,都有可能促進一段新關係的開始,但也像曇花一現只在夜晚瞬間美麗,然後消逝。觀看簡莉穎(1984-)編劇《直到夜色溫柔》就有這類感覺,特別是由一群年輕學生主演更有說服力,在空調強、場地大的學院劇場,一張純白雙人床配上柔色燈光,眾目睽睽下看約炮文化(dating culture)從無到有,對於演員們是極大挑戰以及考驗觀眾對性的接受程度。

如果我們看簡莉穎的劇本,會發現超過十個橋段詮釋身體與性(body and sex)的關係,礙於演出時間,全長九十分鐘的戲碼,包含八個劇目,就足以讓觀眾目不暇給,有眼花繚亂之感。不僅演員努力,觀眾也要很認真才能進入每段情節所要講的意涵,再加上只有四個人演,角色互換,讓剛開始看戲的我,在還沒從上一段情節裡跳脫,馬上進入下個新故事,心生懷疑覺得這有連續性嗎?

顯然沒有,劇本裡寫得很清楚,故事是各自獨立的,要談的主題很廣,有階級不對等、身體障礙、性取向差異、外貌協會等,雖然同樣都是約炮但內心複雜卻大大迥異。作為臺北藝穗節的表演,充滿實驗性的精神是不可少的,第一幕「一男X一女」是描述在印刷廠工作男子求偶不易,透過軟體認識非單女子,兩人約出來偷情,起初女生害羞甚至建議對方乾脆找同性算了,但男子表示沒興趣,只喜歡女生,在半推半就下完成床上運動。最後,男子想再約,遞上名片,但女子離開後把名片丟棄,結束這故事。看起來很殘酷,卻非常真實。

親密與疏離的變奏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故事,則是「一個男孩和一個男性侏儒」描寫男侏儒同志想要約炮,好不容易透過網路約到,來的卻是其他人,感覺被玩弄;然而,這個貌似玩咖的青年,我認為是全劇中最有愛心的。他教導侏儒男如何從缺乏自信到但學會口交的技巧,仔細看待殘酷兒(Disabled Queer)需求,讓人感動。難道身心有殘缺與一般人不同,就無法約炮嗎?編劇給了另一個思考空間,雖然邊緣但也有能動力,靠自己的力量證明我也可以,不全然倚靠他人。

除了男同志戲碼,女同志則是這齣戲的重中之重,像是「女孩A和女孩B」、「一個女生和一對男女情侶」、「一對T婆女同志伴侶和T的男性炮友」、「房間內,女孩A、B」看似獨立的章節,實際上卻內在連貫。在現實層面,女同志相較男同志更難約到炮友,看目前的交友軟體,女同志市場小,雖然在影視作品方面描寫女同的並不少見,例如杜修蘭《逆女》、曹麗娟《童女之舞》之類的創作。編劇簡莉穎為了讓女同志有更多現身,在戲中討論雖有異性伴侶的雙性戀,在另一半是聽障的情況下,赤裸裸的在對方面前性愛,滿足綠帽癖(Cuckquean)所帶來的快感,由於是公開劇場演出,更顯大膽刺激。其次,如果另一半無法滿足,偷吃是否具正當性(legitimacy)這牽涉到倫理/道德層面,以及性欲流動,重新理解這群人的心理狀態,而不只是妖魔化其行為。

反思身體性

最後,在戲終之前,編劇用了兩段情節,既是具體,又是抽象的手法,「一些房間裡的即景」,有男女、男男、女女、各種姿勢的性愛,透過燈光與道具相互配映,顯得曖昧異常,溫柔滿分。最後一幕的女女對話是讓觀眾思考從開場到結束的過程,到底身體的性慾在現代社會裡,如果是陌生人彼此分享身體,又或者,兩個熟悉的老朋友體驗溫暖,這是現實的人際關係,我們也在其中生活。

你是誰?好像很熟悉,是否我們在哪裡見過?約炮的芸芸眾生,如同時間輪轉,帶回最初的那個感動當下,性愛不只是看到對方,也是看到自己在他人眼光裡的存在,身體不再是只是肉體慾望,更多的是心靈相犀。感謝編劇和演員們在秋天的時分,展示一場眾生浮世繪圖像,吸引觀眾共舞在溫柔的夜色裡。

《直到夜色溫柔》

演出|直到日正當頭
時間|2022/08/27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